【肢识】马明军的“关系”

来源:残障历程   作者:蔡聪 高山   2021.02.20 16:13  浏览517


【阅读提示】

中文进入英语词汇的音译词不多,“guanxi”是一个,因为英文中找不到完全对应的意译词。任何社会都需要一般意义上的人际联系,但对这种人际联系的依赖程度,应当有着很大差别。残障人在与“关系社会”的博弈过程中又将经历怎样的探索和转变?在马明军的意识里,如果你没有任何“关系”,那就可能意味着你活不下去,或至少活得很差。

学生时代:朦胧的意识

马明军七岁的时候,因髋关节错位被医院误诊为小儿麻痹,耽误了治疗时机而致残。

“八十年代小儿麻痹多发,到医院,我父母说可能是摔的,但医院就说是小儿麻痹,按这个治疗,结果给治坏了赔了几百块钱,能干嘛呀?”马明军感慨的说。

髋关节出现了问题,起初只是走路有一些不方便,并没有影响马明军的生活,但等他上到三年级的时候,身体长高了,体重也增加了,腿脚难以支撑,只能拄上了拐。

那个时候,一个拄拐的小孩,在普通学校上学,经常会受到歧视甚至被孤立。不过从小就十分活泼的马明军,并没有被这些障碍所击倒,而是经过思考找到一些解决方法。用他的话说就是想办法和大家打成一片。

“我会想办法和大家打成一片呀。那时候上体育课,别人都能跑,我跑不了,我就约上一些同学去打扑克。如果你不想办法的话,就很容易被孤立。”马明军回忆说。

“掏钱,请别人吃东西,这是最简单的方法。是吧,自己少吃点,给别人多吃点!这样他们干什么都带我。”

其实不仅是马明军,许多在普通学校里走过来的残障人,都有过类似的经历。例如拉着同学上家里去打游戏机,给同学们提供种种设施和场地,一起玩耍等等,这种方式,能有效地和同学们打成一片,使自己在生活和学习中不被孤立。

小学阶段,马明军并没有感觉到被孤立。但是,上初中后,他慢慢就感到了歧视和被孤立。

“小学的时候,我没什么感觉,但是,初中后逐渐感觉到了压力,同时歧视也越来越严重了。自我保护意识使然,于是我就要想办法应对这些问题,一下课,大家哗地一下全跑出去了,你坐那儿傻乎乎的,怎么办呢?”

“那时候流行骑自行车,大家都骑车上学,我骑不好,怎么办?那你带我,我给你买冰棍,人家骑车我坐车。那时候大家喜欢玩跳棋,我可以买棋和大家一起玩,大家会的我都会,不会我也要努力凑上去。……那时候路没有现在这么好,全是泥巴,下雨了我走起来就很不方便,拐扎到泥里再拔出来很费劲,就只好想办法住到同学家里,那就得给同学买东西,买这个买那个。……”马明军若有所思的说。

现在回想起来,马明军感慨良多,其实这一切在无形中培养他如何营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能力。

像马明军这样,意识到自己的不利处境后,能够想出方法,处理好人际关系,使自己能够融入大环境中的残障人并不多。这一切和马明军的家庭环境有很大关系。

马明军的父母是做柳编生意的,家境比较殷实,父亲还是大队书记,用马明军的话说,父亲还能说会道。“父亲是村委书记。家里各种客人不断,我管他们都叫叔叔,大爹二爹什么的,也不害怕陌生人。如果家里桌上没空位,也没人管我,我书包一扔就出去玩了,这个跟家庭确实有很大的关系。”父母也就是口头上管管他,并不严格,而是家庭环境对他产生了极大影响。

家庭的开放,帮助马明军养成了善于处理人际关系的性格,同时在耳濡目染之下,马明军对做生意也产生了一些兴趣。

马明军很坦白地告诉我们,他的学习成绩并不好,从小学到初中,他都不是那种传统意义上“身残志坚,自强不息”的优秀残障人形象,初中上完之后,没有能够考上高中,在亲戚的劝说下,马明军选择了读中专,学习家电维修技术。

“腿脚不方便嘛,学门手艺,还不用跑来跑去,他们都这么劝我,我也就去学了。当然,其实我最想的不是做技术活,还是希望像家族的人一样做生意。”

尽管心里有自己的想法,但马明军并不抵触学习家电维修技术,马明军完成了中专前两年的学习任务后,第三年去一个亲戚的电维修店里当了学徒。

“三年的两年是学习,一年是实习,然后我就上他店里去了,天天傻乎乎地给他看店,没什么生意,整天看电视,……”

马明军在亲戚的店里呆着天天就是看电视,他觉得这样下去没什么前途,便选择了另谋生路。

“没干两个月我就跑了,到一家电视机厂的彩电售后部。”

尽管马明军会维修电视技术,但是因为他腿脚不便,应聘时招聘人员并不想录用他。马明军并没有因此而愤怒或者沮丧,而积极地想解决的办法,于是进入了一家电视工厂的售后部。

“在那干了一年吧,搞售后的嘛,天天都有干不完的活,就是工资比较低,才几百块钱,总是觉得有点不值……”马明军说,最后他下定决心,要外出发展,去了温州。

温州:人生的熔炉

“不知道是在哪个报纸上看的,温州人有拼搏创业的精神,我觉得很有挑战,我喜欢这种挑战,能实现自己的能力与价值。”于是马明军决定去温州开始自己的新生活。

不过,由于腿脚不便,马明军知道家里根本不会同意他外出拼搏,所以,他没有将自己的想法告诉家里人,带着少量现金离开阜阳,只身来到了温州。

“刚去的时候很艰难,一天就吃一包方便面,因为身上没有钱。当时,首先要解决的是温饱问题,就忙着先找份工作。我胆子比较大,就自己直接上厂子里去找工作,但是保安不让进去。我就软磨硬泡,直到说服他放我进去为止。经理面试时,我就跟他说,几乎所有的活我都会做,你放心,我不比别人差,只要是手工的,让我看两个小时我就会,不信你让我试试……”

尽管马明军十分自信,但是他找工作的脚步并不顺利,许多工厂都没有录用他,所以,他只好逐家工厂地挨个找,从漆包厂找到编织袋厂,再从编织袋厂找到电镀厂,好不容易,最后终于有一家工厂愿意录用他。

“最后待遇最低的一家窗帘厂要我了,我也没再继续找下去,于是就去了那家工厂,先解决温饱和居住再说,那时候吃都成问题了,哪里还能挑……”

安定下来后,马明军要面对的还很多,然而,这一切都没有难倒他。

“上班到车间,跟人都不熟,说话根本就没人搭理,但是,没有关系。于是,下班回到宿舍后,我再跟每个人找话题闲侃,然后第二天晚上接着又侃,到了第三天大家就熟悉了。然后我就跟他们说,帮个忙,我这三天工作下来,最起码也应该挣了五十块钱了,先借五十。因为身上实在没钱了嘛!”马明军微笑着说。

这样,马明军总算是稍微稳定了一点,有了一份工作,有吃有住,也没有了那种身无分文的恐慌。

“等干了十来天,我就跑到出纳那里,说要先预支点工资出来,出纳不肯,觉得我来的时间太短。刚好我看到董事长的车来了,我就凑上前去,跟董事长打招呼,说我身上没钱了。想先借两三百块钱。董事长问我来多久了,挣够这么多了没有。我就说来十天了,挣了有五六百了,不信可以问组长和车间主任,其实我当时也不清楚我到底干了多少,反正就这么说了。然后董事长一句话,我就有钱了,这样又混了半个多月。”就这样,马明军慢慢熬过了刚开始工作的那段最困难的岁月,当他拿到工资后,手头有了那么点钱后,马明军并没有把它们都存起来,而是把钱都花在了公关上。注意收集相关信息是马明军的优点,这个特点使得马明军在很多方面如鱼得水。

三个月后,马明军的公关有了效果,他从普通工人升为工作段组长,工资也达到了三千多元,那时候这个工资水平已经很不错了。但是,马明军并没有存下多少钱。因为他平时喜欢交朋友,出手大方,花销太大。

马明军来到温州,是为了谋求发展,但是,马明军很快就离开了这家工厂,当时搞管理的工资不高,搞技术的工资才高,马明军毅然决然地去寻找自己更广阔的天地。

那时候,马明军听说在温州从事鞋业十分赚钱,就产生了自己开一家鞋厂的想法,在离开这家工厂之后,他就进入了一家鞋厂,一面认真地学习生产鞋的具体流程和工艺,一面开始努力攒钱,为新的目标而努力。在学会了制鞋的工艺之后,马明军筹集三万块钱买了三台加工鞋底的机器,开始办起了自己的制鞋作坊。

“我买了三台机器,其实是小打小闹,跟着加工厂干,我自己来管理机器,跟他们经常在一块熟了,他们做不了的,我帮他们做。他们卖给别人一块三,从我这拿只需要一块,让他们白赚三毛,跟他们搞好关系就行,我又当老板又当工人,经常一干也十几二十个小时。”

慢慢地马明军的小作坊运转起来了,尽管平日里只能加班加点,以较低的价格给其他大厂家代工,但是马明军对工厂的发展依然充满了信心。

然而,理想与现实之间往往是有距离的。当马明军想扩大工厂规模的时候,却遇到了困难。“到想扩大生产规模的时候,资金就是大问题了,购买机器要钱,扩招员工,需要更多宿舍等。更重要的是,订单从哪里来呢?”马明军简单地向我们说明了当时所面临的挑战,对此他也是一筹莫展。

与此同时,家里已经数次来电,劝马明军回家,并且告诉他,在家里开出租车很挣钱。经过反复思考,慎重考虑,马明军最终决定带着攒下钱,结束了在温州的生意,回到了阜阳。

故乡:理想的土壤

▲ 马明军(左二)和他的朋友

“那时候胆子大,也没想那么多,回来就买了车,和我哥一起学。其实这条腿不影响开车。”马明军很快就开着车上路了,开始了自己出租生涯,那时候拉出租一天也能挣两三百块钱。

腿脚不便,使马明军不太方便帮乘客拿行李,这会影响到他的生意。同时已经习惯了温州生活,离家多年的马明军初回阜阳之时,觉得家乡实在有些陌生,生活习惯也和阜阳本地人有很多差异,马明军喜欢晚睡晚起。这一切使得他对开出租车没有热情,更多时候,他仍旧和以前一样,喜欢到处交朋友,当然也顺便帮家里跑跑柳编生意。

在这段时间里,马明军无意中认识了一些打算在阜阳开展残障康复事业的朋友,倍感新鲜,于是他以志愿者身份加入到了他们的倡导活动中去。

“那个时候他们依托合肥的一家机构,在阜阳做一些活动,每次活动我都会参加。比如做家长培训等。虽然我一开始不懂这些,但我经常看他们的网站和简报等,慢慢对残障康复和残障事业倡导等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

随着对残障康复等知识的了解不断深入,马明军对这项事业逐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一开始是因为好奇,随着对这领域的了解不断增加,做着做着,就感觉很有意义了。本来回到家里一直就在想找一个能施展自己能力的平台。我可以帮助那些家长,帮他们的孩子想一些点子,解决一些问题。”就这样马明军开始在这项意义非凡的事业中不断持续地努力着。

刚开始的时候,马明军他们一共七个人,依靠一家基金会的资助,开始开展家长培训。有时候一个月做好几期,有时候好几个月才做一期。平时还需要开着车跑来跑去联络各方,自己还要搭油费,还会影响自己的生意,个人的热情与兴趣支撑他们坚持着这项有益的事业。

很快他们就意识到了这样下去并非长久之计,于是便决定成立一家康复托养机构,这样不但能扩大服务范围,提高工作效率,而且也使他们的工作向规范化和专业化的道路发展。

“成立的时候,我是秘书长、公关、对外联络、筹资、策划,经常与家长们进行沟通。基本上需要与人打交道的事情,都由我负责,最后的注册就是我办理的”。马明军充分利用了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对机构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机构成立之初,事务较多,而人手较少,于是马明军放弃了他的生意,开始全职从事这项事业。当时,他们一个月的工资仅有六百块钱,是资助方发的。

然而,这一切的发展并不顺利,机构成立不久,由于意外事故,遭遇了面临解散的危机。几个合伙人都纷纷退出,而马明军却硬是一个人将机构撑了下来,从来没有想过放弃!他不断奔走于民政,残联,企业,社会各方之间,使机构重新走上了稳步发展的道路。

▲ 朋友到访机构

“其实没有什么,我自己也是一个残障人,我感觉到了残障人的无助与迷茫,他们也没有我这样的自信,他们确实需要我。以前我们这有一个电信局的智障孩子,从机构创办时就在我们这托养了,一直到现在。家长压力特别大,就这么一个孩子,却从来不敢把他带出来,十三四岁了,随地大小便,也不知道擦屁股,亲朋好友们不理解也不了解,他母亲只能辞职了在家照顾他,确实很无助……这不是钱的问题,我只是被震撼了,使得我全身心地投入进来。”马明军深情地说出了自己不断坚持的原因,令我们感动。

机构在马明军的不断坚持和能力下,逐渐发展壮大,在这个过程中,马明军也收获了自己的爱情,和认同他的事业理念的妻子携手步入婚姻的殿堂。

马明军办了三场婚礼,一场是在家里,一场在酒店请了许多阜阳的朋友,还有一场是请到了阜阳市三区五县的残联和妇联系统的工作人员。

▲ 婚纱照

在婚礼上。马明军手挽妻子,满面笑容,不断地向身边的人说,能娶到她,我很满足。

“你看,我老婆是个健全的姑娘,人贤慧,又漂亮,还是大学生,我真的很感谢她,也很珍惜……”

“我说这些并不是表示我自卑,在阜阳,我喝过好多残疾朋友的喜酒,都是偷偷摸摸的,都不敢公开地去办,还很怕对方家长知道。但是我们不仅大操大办,还办了三场仪式,这在阜阳来说,可以算是第一个,这也算是一次倡导……”


【人物介绍】


马明军,男,安徽省阜南县人,肢体残障。2002年代表阜南县残联参加阜阳残疾人体育比赛拿到全市游泳第一名,2003年大学法律毕业,2003年8月份—2005年在浙江温州企业打工,2005年6月回到阜阳在阜南老家和父母经营柳编编织手工制作,2006年1月份自己经营柳编生意,2007年与公益组织结缘很偶然,得知合肥公益组织有意在阜阳发展项目,和另外4名残障人筹办阜阳蒲公英协会组织,2007至2009年一直在蒲公英兼职工作,2009年一次意外让机构受到重创,本来不宽裕的机构陷入困境,残酷现实让合作伙伴都一一离开机构,2009年9月份全职蒲公英协会工作,2010年得到全市感动江淮志愿者个人先进,2011年得到安徽省先进集体荣誉。

【编者随想】

马明军的经历代表的不仅仅是一部分的残障人,更是这个时代很大一部分城镇青年的经历-学业不佳、出外打工、创业、认识社会、适应主流、甚至是改变环境。与这一时代的青年经历着同样的艰辛和磨难,但对于更多的残障人来说,他们却在时代的主旋律中渐渐消失,进入了被人们形容为“特殊”的环境中。

我们参加了马明军大操大办的婚礼,在大家看来,这已经很大程度的挑战了当地文化背景下对于残障的传统做法。在此之前,马明军甚至还邀请我们一起去公共澡堂,如果不是亲身经历,很难想象他能如此坦然的赤身拄拐面对澡堂里陌生和异样的目光,这也让我们想起了一个词“身体解放”,在当地或许也是第一个,一次比婚礼更有力量的倡导了。



分享给朋友: 
称呼* 邮箱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