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肢识】无臂书法家的传奇人生

来源:残障历程   作者:蔡聪 高山   2021.02.20 15:53  浏览596


【阅读提示】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句话已经流行了很多年,在这之前,显然是一个“授人以鱼”的时代,而再在这之前,更是一个连“鱼”都得不到的时代,刘京生正是一个从“鱼”都不给的时代走过来的残障人,但他的故事却预示着“授人以渔”也并非是正确帮助残障人的方法,因为尽管“鱼”和“渔”有本质的区别,但残障人却始终是一个“被授予”的对象,这种“被授予”的过程常常由外人做出决定和判断,缺少“被授予”者的参与,不仅忽视残障人对于自我的了解,更忽略了残障人智慧和才能的巨大潜力。换句话说,为什么残障人的“渔”需要别人授?别人又是怎么知道残障人适合什么样的“渔”?

变故:命运的玩笑

刘京生出生于首都北京。在他出生的那个年代,刘京生也和大多数人一样,一心只想为新中国的四化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以自己的工作为傲。他16岁就进入北京某电厂,成为了一名电工。“你们肯定不太清楚,我们那个时候,一个电工,还得顶半个钳工,因为钳工干的活我也得干啊!”刘京生也以他的工作为荣,兢兢业业,不知疲倦。

然而,天有不测之风云。那一场意外彻底改变了刘京生的一生。1978年,26岁风华正茂的刘京生正准备结婚。在一次抢修作业中,刘京生不慎触电,被高压电击受伤,双臂被烧焦,当场昏迷。当他醒来时,发现自己已经没有了双臂。一夜之间,刘京生就变成了没有双臂的残障人,未婚妻也为此和他分了手,残障和失恋的双重打击让刘京生一下子陷入了人生的低谷。

七十年代末的中国,像刘京生这样没有双臂的人,通常被认为是完全没有生活与劳动能力的“残废”人,只能接受旁人的同情和怜悯。“没关系,你虽然什么都做不了了,国家不会不管你的,厂里会负责你一辈子的。”听着前来探望的工友们的劝慰,刘京生只能无奈地苦笑。内心的痛苦与绝望谁能体谅?那时候,失去生活信心的刘京生整天把自己关在不开灯的小屋里不吃不喝,他甚至想尽早结束自己的生命。“受伤后几个星期,我根本不想出门,也不想见任何人”刘京生感慨地说。人生最可怕的不是灾难,而是看不到人生的方向和生活的希望。


▲ 生活中的刘京生

尝试:人生新起点

经历了最初的失落、失望、痛苦与无奈,刘京生逐渐慢慢冷静下来,开始思索自己的未来。那时候没有多少励志或者突破障碍的事例借鉴,也没有人从精神方面鼓励和开导他,刘京生的内心,依旧是迷茫的。

那时,在起初的探视热潮之后,工友们也不知应该如何与他相处,另外也觉得他需要好好休养,便不再来打扰他。逐渐就只有厂里的学雷锋小组的青年朋友们会定点来为他打扫卫生,他们来的时候也只是在外面打扫院子,并不会进入屋中。有一次,当学雷锋小组再次来他家中打扫卫生时,渴望能够与青年朋友们交流的刘京生,萌发了一个想法。他急切地让照顾他的工友拿来纸笔,将笔夹在他的脚趾间尝试着写字。“我让他把纸拿到我面前一看,虽然字是写得歪歪扭扭,不过还是能看出来是‘想念你们’、‘感谢’等几个字。当时我非常高兴,赶紧让他拿出去给青年朋友们看,大家看完也很高兴,在那个时候,我一下子就豁然开朗了……”刘京生激动的说。如果自己能够写字,那就能够尝试做更多的事情。

刘京生一直就有的一个愿望,十分希望能够重新走上工作岗位,自这次无心的尝试过后,这个愿望变得越发强烈起来。重新找到人生方向的刘京生一下子就像变了一个人似的,他热切地期盼自己能快点恢复,这样就可以开始练习写字,做更多的事情,能尽快回到工作岗位上。那时的刘京生觉得躺在病床上日子,相当难熬,度日如年一般。

几个月后,刘京生可以站起来并能够走出自己的房间了,他就迫不及待地开始练习用脚写字,希望能早日有所突破,不过,这一切并不顺利。刘京生很快就发现,坐在床上,侧着身子并盘着腿练习写字,很容易疲劳,使得腿脚抽筋疼痛难忍,这样就很难长时间地练习写字。善于思考的刘京生并未因此放弃练习写字,或者一味地坚持用脚来继续练习,灵机一动,他突发奇想地想用嘴来衔着笔写字,怀着一腔希望与热情,刘京生努力摸索着。因为没有经验,他吃过不少的苦,起初用门牙咬着笔,写竖有劲,写横时没劲,写得歪歪扭扭,他就把笔放在火上烤,烤软之后用嘴咬出一个印槽,然后咬着槽写。后来他又想到用后槽牙来写,这样还能分出左右边,只是用牙咬着写,因为离纸太近,一会儿就会眼花,流口水也是一个无法解决的问题,另外,还会坏笔,坏牙。

尽管困难重重,刘京生也从没有想过放弃,他一心只想着怎么样才能使自己能够达到每天至少练习书写八小时的目标。电工的经历和改造笔的经验,给了他一些启发和灵感。他逐渐开始尝试制造工具来辅助自己进行练习。

“你看,我当时做出的这个铁臂,绑在肩膀上,就可以坐在桌边,和你们一样,很轻松地书写了。”刘京生对自己的发明深感得意,说到高兴处,还专门为我们演示他是如何用铁臂写字的。“这个铁臂是我制作出来的第一件真正意义上的辅助用具。”有了这样方便的工具,加上刘京生日复一日地刻苦练习,他取得了重大的进步。

▲ 刘京生和孩子们

两年以后,刘京生凭着自己的努力,奇迹般的重新走上了工作岗位。尽管刘京生能用嘴写字,完全能够不需要任何人的帮助能独自打饭、吃饭和上下班等。但是,刚刚开始的时候,领导对他重返工作岗位的要求是持否定态度的。“其实厂里一开始是不同意我工作的,他们觉得你在家里好好呆着,不给我们添麻烦就好了,怎么还跑来要求工作呢!”他这样说。厂里认为他这样一个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残废人提出工作的要求,是一种胡闹的行为。

在那个年代,身为一名残障人,刘京生不仅需要面对生活中的重重障碍,同时也处处遭受着人们的质疑和排斥。但是,刘京生并没有因此而气馁,他坚信自己既然能够站起来,和大家一样写好字,就有能力重新回到工作岗位,继续贡献自己的力量。于是,无奈之下他给共青团中央写了一封信,在信中讲明了他的情况,也诚恳地表达了他内心最深处的渴望——重返工作岗位。“团中央领导在看到我的信之后,非常重视,专门做出了指示,就这样,我才回到厂里,重新走上了工作岗位。”但毕竟身体的变故已经无法接手最初的工作,刘京生被安排在工厂的图书馆做管理员,开始了新的工作。

书法:生活新篇章

刘京生在当图书馆当管理员的时候,经常负责抄写书目和各类笔记记录,在这个过程中,他逐渐对书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经常在院子里支上桌子,摆上文房四宝,用嘴叼着毛笔练字。自强上进的心使刘京生不断坚持练习,同时也萌发了求学的想法。

一个偶然的机会,在朋友的推荐和帮助下,刘京生参加了宣武区工人俱乐部办了一个书法班,就这样,他第一次走进了书法艺术的课堂,第一次对书法进行系统的学习。能够重新坐在课堂学习,对他一生的艺术事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持久的积累和学习造就了刘京生书法艺术上的成就,多年来,他频频在国内外各种书画比赛中获奖,同时在美国、奥地利、韩国等国家参加展出。1983年刘京生加入了北京市书法家协会,1987年又加入世界口足画家协会,成为该组织的第一位中国人,此时的他感到了深深的责任感,作为一名业余书法爱好者,他可以用笔为中国残障人争得更多的荣誉。

据刘京生回忆,那是1986年的一天,有两名外国友人凭借着一本杂志,一路打听找到了他,让刘京生颇为意外,原来,这两位外国友人是来自世界口足画家协会的工作人员,他们是因为看到了有关刘京生的报导,所以特意登门拜访,一方面是向他介绍世界口足画家协会,另外一方面是想邀请刘京生加入世界口足画家协会的。“没想到在世界各地,还有这么多和我一样的人,他们有着自己的艺术追求。”刘京生激动地说,他十分高兴,当即便接受了这两位的邀请,成为了世界口足画家协会的第一名中国会员。“以前搞书法,算是一种业余爱好,可现在我是代表一个国家了,就有了一些压力,我得一定要表现得好才行呀。”说到这里,刘京生发出了爽朗的笑声,显然,他对自己能够加入世界口足画家协会深感骄傲。

为了能够取得更大的进步和丰富自己的知识,1987年,刘京生又毅然申请报考了长春大学首届特殊教育专业,开始了新的学习。“长春大学圆了我的大学梦,”刘京生兴奋地说,“如果有机会我还会选择回到校园!”1994年,他又入北京画院进修,1999年,进入首都师范大学书法专业学习。

正是不断的学习和坚持不懈的努力,使刘京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他还有一个喜好,就是写新诗和旧体诗词,2006年刘京生的诗集《心路撷英》正式出版。书画、诗歌双丰收的刘京生面对接踵而至的荣誉倒是异常的平静,“我只是证明了自己的努力没有白费,希望对于任何人都是平等的。”

不凡的动力


启迪:从突破障碍做起


古人说,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一个连生活都不能自理的人,想成就事业有着相当的困难。没有双臂的刘京生又是怎么样突破生活中的种种障碍的呢。


对于上肢有障碍的人来说,想独立完成吃饭、洗刷、更衣、小解等日常生活琐事,都是有很大困难的。在成功制作出铁臂来辅助自己书写后,受到启发的刘京生,充分地发挥了他的创造力,根据自身的特殊情况和具体要求,设计并托人制作了许多辅助用具。


在客厅里,我们见到了绑在椅子上的梳子,可以梳头,还可以挠痒,见到了一块从乒乓球拍上截下来的钉在桌边的木板,利用它的摩擦力,便可以轻松地提上裤子。在厨房里,我们见到了绑在鞋上的扫帚,看刘京生演示了斜挎在肩上可以用来拎东西的勾子。而在卫生间,刘京生的设计更是让我们赞叹不已。钉在墙上可以开合的搓板,打开时,搭上一条毛巾,便可以洗脸,搓板上钉一些小的突起物,便可以用来擦眼角,擦耳朵,合上搓板,又可以用来搓背擦汗,方便实用。这些设计巧妙、便捷、既经济又实用的辅助用具,从八十年代起,就一直陪伴刘京生,而且他不断地完善和改进这些用具,为自己创造愉快无障碍地生活。


虽然社会在进步,但是,一直以来,人们对上肢失肢人群的生活与障碍关注得太少,而刘京生作为一个无臂残障人,深感生活之不易,深知生活中需要面临的障碍之多,而要走出家门,参与社会活动,融入社会那就更加困难了。因此,多年以来,刘京生一直四处演讲,介绍自己的突破生活障碍的成功经验,并且呼吁社会关注这个群体,希望能帮助更多的肢体残障人融入社会。


刘京生告诉我们,他最近正在做这样一件有意义的事情,“我们准备拍一部片子,邀请上肢失肢的朋友们来介绍他们的学习,生活及工作经验,同时也把我以及还有一些朋友们自己设计的小工具,制作出一批,去送给更多人,去帮助他们来突破环境的限制。”

公益的力量


一路走来,刘京生付出了很多,在这个过程中找到了自己人生定位,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然而,成功的关键并不是那么一目了然,最后,刘京生道出了真义,“人的潜能是有限的,但智慧是无穷的。他们(先天伤残)从小朋友过来的,想的更多的是发掘自己的身体潜能,这是一种非常宝贵的方式,但仍然有太多的限制与障碍。我的经历不一样,我是工人,我想的更多的是利用工具去突破环境,科学与技术的创新是无限的,上肢障碍者实用的辅助用具现在很贫乏,我们相信新的科学技术能为人们创造更好的生活,可以说是改造环境来适应自己。……”


【人物介绍】

刘京生,男,出生于北京,笔名蕙聪、砚泽。素好书画。长于行草和写意花鸟,笔意朴秀并蕴、沉着多变。作品曾在美国、日本、奥地利、韩国等国家参加展出,在香港、深圳等地区举办个人画展。1978年,在工作中被高压电击伤,双臂高位截肢。遂发奋以书法求新生;1980年重返工作岗位;1985年入北京市书法家协会;1987年加入世界口足画家协会,同年入长春大学学习;1994年入北京画院进修;1999年入首都师范大学书法专业学习。积极推动我国残障人事业发展,并做出了杰出贡献。


【编者随想】

对于后天致残,特别是瞬间致残的人来说,来自社群的支持尤为重要,社群这一具有某种共同属性的群体不仅能提供心理上支持,精神上的鼓舞,生活中的方向以及方法上的交流,更重要的是,能够缩短后天致残到重新适应这一过程,在刘京生身上,突然遭遇变故后的痛苦和迷茫,找寻写字方法的艰辛与加入口足协会的兴奋,无障碍器具的研究制作与努力推广,无不体现了作为“双上肢”这一少数群体在社群支持上的苍白,显然,对于更多的刘京生来说,他们需要的“渔”就是来自刘京生本人的经历,体验,方法和智慧。


刘京生30多年的残障经历中既体现了关于残障的时代变迁,至少我们现在不怎么使用“残废”这个说法了;但似乎又让我们感觉不陌生的现实和声音,“没关系,你虽然什么都做不了了,国家不会不管你的,厂里会负责你一辈子的”,这样的声音作为一种安慰的方式直到现在似乎并没有变化。在很多人看来,如果遇到变故,依然享有某种福利和保障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情,而政府也将能够为残障人提供更多的福利作为残障人事业的重要标志,这种福利和保障像“恩赐”的施舍一般让和刘京生一样的残障人更加意识到自己“残废”的痛苦,而真正让他走出痛苦的是重新工作,能够受教育,参与以及有所作为,如果这些同样能够得到制度的保障和支持,残障,如同其他的人生挑战一样,给人所带来的就不仅仅是痛苦。



分享给朋友: 
称呼* 邮箱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