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障人就业那些事儿】第一步不是盲目地爱

来源:有人杂志   作者:周海滨   2014.12.16 13:57  浏览610

说出来不怕大家笑话,三年前,我从来没有想过我和障碍者会有什么关系。在悉尼读书期间,我们班参加了澳洲民间组织开展的《残疾人权利公约》(《公约》)的研讨会,三天下来,专家留了很多关于中国障碍者有关法律和现状的作业,我才开始了解《公约》所倡导的“权利框架”,才开始有意要从事有关的事业。

不过,刚开始在ILO工作时,面对障碍者,我依然紧张,不知如何措手。最近,翻看到手的《障碍者支持手册》(《手册》)时,三年前那些紧张的时刻又回到眼前。如果当时我就看了这本即将付梓的读物,相信会更早进入角色。

为什么三年前我会觉得和障碍者在一起“紧张”?是不是因为担心哪些话、哪个行为会刺痛了他/她?有点,除了担心,我觉得根本上是因为“恐惧”,恐惧那些和“我”不一样的人,不知道和障碍者在一起下一步会发生什么。这么一篇短文,没有时间讨论这种“恐惧”到底来自何处,但是,借着这本《手册》,我想讨论一下消除这种恐惧,第一步如何走得更好。

我们说,社会最理想的状态之一,非障碍者与障碍者共融。但我们当下的生活中,这种情形尤其少见。核心原因之一,就是沟通不当,互不理解,让彼此隔绝在“孤立的高塔里”(毛姆语)。

经常有为障碍者献爱心的志愿者跟我抱怨,“他们太敏感了”或者“怎么这么难相处”,或者表达“我是来帮你们的,为什么给我们脸色看?”最近在给德国一家软件公司SAP的中国员工设计支持心智障碍者的计划,他们面临的头一个问题,就是“我们该如何和自闭症人士说话?”

这本《障碍者支持手册》就直接解答了这些问题。例如对于SAP的困惑,就做了很好的指示:在初次接触自闭症人士时,不要过于热情,做一些帮助的行为,应当先从周边了解其行为习惯,或者耐心观察。了解才是第一步。有了这些基本的指引,有助于志愿者走出第一步,和障碍者之间建立起友谊和信任。

这本手册另一个有益之处,在于它对工作场所的“共融”给出了很多初步的建议,让企业老板、人力资源管理者敢于迈开雇佣障碍者的第一步。一个很好的例子,是《手册》中提到,“即便是听力障碍者中最好的唇语阅读者也只能理解35%的讲话内容,剩下的内容他们需要用猜测和推测来补全。在对话中,我们需要不时停顿下来询问对方是否跟上了自己的讲述速度”。这对非障碍者来说,做起来并不难,难的在于是否能够停下来换位思考,通过一点“补课”,留心自己的交流方式给读唇者造成的影响。

在一些福利型印刷厂或重型车间,都乐于安排听障员工。人力资源经理会误认为其不会受到噪音的影响。然而,《手册》提到,由于排除了杂音的干扰,听障者一般会产生超于常人的集中力。但并不是说听障者是“不怕吵”的一群人,借此把噪音严重的工作安排给听障者也是不合理的,一些低频的声波对健听者无影响,但对听障者则不然。因此,我们一定要经常与听障者交流了解他们的感受,不要擅自为他们安排一些事。

写到这里,想起两年前在福建师范大学,见过体育康复专业吴燕丹教授,她给福建省各地残联、就业指导中心的工作人员讲解如何支持障碍者,如何用体育、舞蹈等的方法实现心智障碍者的康复。我想,如果将来有一大批这样的培训师,能够用半天、一天的时间给有意要支持障碍者的人士提供入门培训,那么我们将会看到社会融合的目标离我们越来越近。

最近ILO和联合国驻华系统准备在北京、上海、广州开展这样的培训师培训,让我们拭目以待。


分享给朋友: 
称呼* 邮箱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