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每个人都需要认同

作者:周海滨   2013.11.11 16:59  浏览566
摘要:每个人都在扮演自己、寻找身份认同、呼应他人身份的过程中不断认可自己,建立自信。

三个月前,偶然的机会看到一部北京聋哑学校的孩子,用不到9个小时的时间拍摄的舞蹈纪录片。孩子们用肢体语言表达情感,让我回想起两年前在澳洲参加的一个“人权戏剧工作坊”。2011年在悉尼大学人权硕士求学期间,近50位同学,都是亚太地区人权实务工作者。项目在开始不久,邀请了一位戏剧专家Peter,给我们组织了一场“人权戏剧工作坊”。我完全把这当成了一次任务去参加。然而,经过了这次工作坊,我收获到的东西,到现在一直影响着我。

“你不像思想者”

首先让人感到意外的,是一个“身份游戏”。Peter发给我们每人5张白板,要求写上最能体现你特点的五个单词。“黑人”、“离家者”、“总有意外的事情在我身上发生”、“志得意满”……大家举着牌子在教室里行走,看大家对这些牌子的反应。他把我们分成十个小组,向组员描述这些单词表达的含义。我们组里有一位活泼的斯里兰卡女孩,将自己描述成“思想者”,我对她说,觉得你平时很随和,爱交往,没有想到你还是一个喜欢哲学思考的。女孩笑了,若有所思。在这样的“对话”中,你会感受到别人眼中的“你”,与你自己认为的“你”,到底有多大的不同。

中国人是单眼皮、爱吃面条的人

分组讨论完成后,Peter让我们留下一块最能体现你的“身份”的一块白板。我选的是“中国人”。然后,我们每个人都拿着这块“身份牌”,在教室里开始第二轮走动,每个人可以随意停在一个人身前,用一个表情或动作展示看到对方牌子的反应。

随后,Peter又把我们分成了10小组,每个小组选出一个最有“戏剧性”的“身份”,排一组动作,展示每个人的理解。例如我所在的小组,我们选择了“中国人”。有的同学认为中国人都是小眼睛的,他们就用手扯住眉梢;有的人认为中国人爱吃苗条,就学着中国人用筷子吃面的样子。我眼中的中国人是有“家国情怀”的人,我把自己想象成范仲淹那样的鸿儒,长袍长须,踱着方步,常怀杞人之忧,这个表演引来了大家热烈的掌声。看来,很多人对“中国人”这个身份有很不一样的体会。

我们哭着拥抱在一起

第一天下午,另一个游戏让人一直难以忘怀。每一个人可以用一句话,来把大家区分为两组人。有人说,“我没有上过中学”,那些没有上过中学的都和他站到一起。有人说,“我是素食者”,那些吃荤的人就和这群人站开了。又有人说,“偷过东西的人站过来”,于是,好多人怯生生的站到那一群里去了。

经过近半个小时这样的游戏后,大家的提议越来越涉及内心中比较难以启齿的部分,有人说,同性恋的站过来,当他说完这句话以后,很多人一惊,走过去的人紧紧地拥抱在一起。“被家人毒打过的人站过来”,说到这里时,很多在我看来很积极活泼的人站过去了,他们拥抱在一起,留下了泪水。又有一位同学提到,“被家人性侵的人站过来”,只有几个人哭着拥抱在一起。这个时候,大家都静默了,然后慢慢地把这三个人围在中间,拥抱在一起,哭泣,安慰,再深深的静默。

通过这样的一次“人权戏剧工作坊”,让我对“身份”有了新的认识。每个人都在扮演自己、寻找身份认同、呼应他人身份的过程中不断认可自己,建立自信。同时,在表演的过程中,我们把自己带到故事中去,理解角色,发掘自己与角色的相似之处,在这个过程中,又一次反刍自我,确认自己的存在。

分享给朋友: 
称呼* 邮箱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