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肢识】春梅:走出来,更精彩

来源:残障历程   作者:冯媛 熊婧 马薇   2021.02.22 18:49  浏览466


春梅因为先天性小脑瘫痪导致双下肢障碍,别的孩子可以正常走路时,春梅只能在地上爬,从小到大,她知道自己和别人不一样。为此,春梅的父母也付出很多。在做过4次手术矫正后,春梅五岁那年,已经可以借助双拐上学前班了,她的生活渐渐步入正轨。后来日常出行她一般使用代步车和腋杖。

她16岁那年,妈妈因病逝世,突如其来的变故给家人带来很大打击。向来呵护她的父亲,因为家庭的重担和生活的压力,开始变得脾气暴躁,也将母亲的去世怪在春梅头上,总是因为一些小事就会对她大打出手、恶语相向。春梅更加觉得这是自己的错。自小她因为身体的原因,备受邻里的白眼,做农活时身边也没有可以聊天的伙伴。面对父亲暴躁的脾气,小弟的漠不关心,身边人的歧视与不了解,她开始慢慢封闭自己的心。

妈妈过世一年后,村里的邻居帮忙给父亲介绍对象。但这些人只要看到春梅的情况,就都婉言相拒了。即便春梅并不缺乏生活自理能力,还能干活儿,但在外人看来,她的存在,都是麻烦,是家里的“包袱”。所以每当家里来人时,父亲都会把她藏起来,不让她出来见人。这比身体遭受的暴力让春梅更难接受。因为那是她最敬重的父亲,外人可以不尊重她,可以忽视她,可父亲是她唯一的温暖了。

父亲后来再婚了。为了有一个完整的家,她对继母一直是笑脸相迎,主动承担家务。生活就这样继续。经家人介绍,在春梅21岁时,认识了第一任丈夫,在交往了3周后,步入了婚姻的殿堂。

前夫是个老实人,公婆也好相处,所以她也很快答应了这门婚事,算是玩了一把“闪婚”。婚后,春梅会帮着婆婆操持家事,婆婆一直也待她很好,一家四口的生活还算和美。婚后一年,他们生下了一名可爱的女儿。

可是,和丈夫的性生活一直是她的一桩心病。春梅是传统女性,她一直觉得做到一个妻子的本分就是孝顺公婆,相夫教子。对于性生活,她觉得和谐就好。开始时,春梅尽力配合丈夫的需要,但丈夫的性需求愈演愈烈,她真的再也无法接受。春梅觉得,性生活应该完全尊重对方的意愿,双方都有说“不”的权利。但在她第一次表达不愿意时,丈夫不仅拒绝了她,还在行为上让她更加难以接受,指着她说:“你就应该随时满足我的需要。”还威胁她说以后晚上会让她没有办法睡觉。果然,丈夫也说到做到了。

一次又一次的性暴力,让春梅觉得自己就是丈夫的工具和玩物,没有了作为人的尊严。她不知道怎样表达自己的无奈与痛苦。不能向婆婆说,怕更加助长丈夫的行为;无法与朋友说,觉得这实在是一件无法启齿的事情。为了孩子,为了这个家,她艰难度日。晚上坐在墙边,白天料理完家中的事,只能打个盹儿,就这样,她的身体也每况愈下。

她想要挣脱这个牢笼,向丈夫提出了离婚。但是丈夫不同意。几次协商未果,在朋友的帮助下,春梅带着年幼的女儿,离开了生长了20多年的家乡,到新的城市开始打拼。从不会看红绿灯,到现在开着自己的代步车穿梭在繁忙的大街小巷;从不知道自己能干什么会干什么,到如今成为艺术团的主唱;从愁眉不展的乡村少妇,到阳光开朗的贤惠辣妈,春梅无论从心还是身都真正地走出来了……

经过朋友的劝说与法院的调解,春梅与丈夫最终离婚,并获得了女儿的抚养权。她开始了崭新的生活,并收获了一份真挚的爱情,组建了新的家庭,有了健康活泼的小女儿,现在大女儿也学有所成。在采访中,她始终面带笑容,对于帮助她的朋友,对现在的丈夫充满着感激;对前夫,她笑道:“那也是我娃的亲爸呀,也是个‘可怜人’”。

阳光,是对她的第一印象;宽容,是在交谈中最深的感受。春梅的故事是许多农村残障女性的缩影,这也更加体现了残障女性面临着与普通女性、残障男性以及城市残障女性不同的挑战作为社会中最弱势的群体,她们的声音需要被听见她们的生活需要被我们关注与重视,她们更需要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的支持与机会!


点评:春梅的一个特别闪光之处,是她通过各种努力最终战胜各种歧视和暴力,用阳光和宽容建设精彩生活。这提示我们,在关心和帮助弱势的受暴女性时,不要把她们看成是无能为力的牺牲品,要警惕自觉不自觉的俯视和怜悯之情。春梅有“传统女性”的一面,在夫妻生活中尽力配合丈夫的需要,但同时她有权利意识和清晰的底线,觉得性生活应该完全尊重对方的意愿,双方都有说“不”的权利,并在无法接受时表达了出来。尽管这招致了丈夫对她变本加厉的性暴力,但她知道隐忍也只会纵容丈夫的一意孤行,并加深自己的痛苦和屈辱。春梅由此以更大的勇气和智慧来应对,她在朋友的帮助下带着女儿到了有更大空间的城市去打拼,并最终从那个婚姻中解脱出来。正如这个故事的记录者所说,春梅们的声音需要被听见,她们的生活需要被看见,需要支持她们得到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的支持与机会。


分享给朋友: 
称呼* 邮箱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