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小气来源于服务意识

作者:蔡聪   2013.11.25 11:13  浏览489
摘要:这种服务意识,其实正是上海做为一个现代化的商业城市,尊重规则的体现。可,为什么大家总是为上海人安上诸如“小气”那样的帽子呢?大概是我们这些做事总是想着搞关系、搞特权的人,打心底里就缺乏对规则的尊重。

在如同我的父辈这样上了点年纪的中国人眼中,上海,是大上海,它代表着优秀、先进的现代工业文明,是真正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他们正年轻的时代,都以能够去上海出一趟差而感到骄傲,也会因此而成为朋友请客吃饭的理由。若是结婚时,家里能有一辆永久牌自行车,一块上海牌手表,一架蝴蝶牌缝纫机,再摆上一袋大白兔奶糖,想必前来庆贺的初中、高中、大学同学,都是要羡慕嫉妒恨得直悔为何当初心软没有借宿舍之地利投毒的。

而在我们这代人眼里,对上海的向往,似乎是因为上海滩、小马哥、夜总会、老外、新概念、《萌芽》、F1等混合着热血、青春、叛逆、梦想、激情、欲望的多重因素在作祟。

不管如何,对于没有去过上海的人来说,上海,还是值得一去的。尽管我们所认知的上海人,头上都会被冠以如小气、精明、算计、虚荣、市侩、不厚道、赶时髦、耍滑头、小心眼、难相处等词汇,尽管我们如果找了个对象是上海人,亲朋好友们都会大惊小怪,甚至父母有时候还会语重心长地责怪。但这并不妨碍我们涌向上海。

上海,确实是一个很有魅力的城市。至于它的魅力究竟在哪,肯定是仁者与智者达不成统一的永久争论。我不是什么无敌的仁者,也不是什么无忧的智者,我只是一个低视力,更不是大上海的子民,也仅是去了两次上海,不过对于上海,也有了一番观感,算不上深刻,也谈不上全面,只是一些小细节。

第一次去上海,是想来一场骚包的毕业旅行,以后好有向无知少女吹牛的资本。恰逢那年世博会在上海举办,加之对大上海本身就有一种向往,便无耻地在毕业回乡证明上填写了上海,与四个盲哥们姐们儿一道,买了半价火车票,历经31个小时,杀奔心中的向往。

这一次的上海之旅,未能对上海有深入了解,为了省钱,住在松江区,每天背上一背包的面包咸菜,早早起来公交地铁一顿倒腾,直奔世博园。至于晚上嘛,卡着时间,赶在最后一班公交车停班前奔回旅馆,赶紧泡上一包方便面,迅速洗澡睡觉,准备第二天的战斗。每天在世博园里狂奔,誓要拿回凭学生证打了半折的百元票价。

尽管心无旁物,目标明确,但是上海地铁的一个细节还是在我们的回忆里占据了一席之地。那就是它的线路指示,不是高高在挂让我们仰视不能,而是根据线路编号的不同用不同颜色的箭头醒目地刷在地面上。当时我们只觉得这个设计非常不错,做为低视力也好,普通人也好,只需要平视前方偶尔稍微低头就能自如自主地找到要去的线路。直到后来见识了北京、广州、南京、西安的地铁,经历了诸多换乘时的仰天长叹,才深深地感觉到它为我们这些低视力减少了多少尴尬。

当然,我提出了上海地铁的这个小细节,本来是想说这个城市很人性化的。但考虑到有盗版我们的专栏作家青风上期文章主题之嫌,又担忧他会专门在《风言风语》里愤愤不平地为香港地铁高唱一次人性化赞歌,只好作罢。何况事实上,上海的很多地方做得并不人性化,或者说他们的人性化,只是针对上海人。至于我们,只能是在大上海的余荫下蹭到一丝凉爽。

第二次到上海,是因公出差。好在我们的老大比较有人性,不会要求我们将出差的工作时间安排到满满,至少在入夜之后,我还会有闲心随便在街上走走逛逛。尽管大多时候都是漫无目的,但比第一回来上海旅行,反而看到了更多,也深深地感受到了刻在上海人骨子里的服务意识。

出差嘛,有时候不认路,所以就需要打出租车。

大家都知道在北京打车很困难,做为一个混在北京的低视力,打车就更难了。原因何在?视力不好,老是瞅不着有出车来,或者过来的是不是空车,只能一直愣愣地举着手,是最大的原因。不过还有一点就是,北京的出租车司机,都是大爷。有时候他见着你招手,刹车没踩好就滑过去了,如果稍微走得慢些,大爷们才懒得等,一踩油门就走了。何况是我们这样的低视力,有时候确认对方滑过去后停下来是在等我们,要花费一段时间的。所以,很多时候就只能在路边碰运气。

但是在上海,我们碰到的情况却截然不同。你招手打出租的时候,完全不用看着是否有空车过来,只要有司机看到你,就会将车开到你的面前。即使滑了过去,他也会迅速地将车倒回,而不是停在前面等着你跑过去或者干脆一脚油门扬长而去。

有一回我和同事在路边一面打出租一面聊天。当有一辆出租车倒回我俩面前时,我们才意识到,原来我们聊得太投入了,竟然忘了看车。望着后门刚好停在我们面前的出租,我俩真是虎目含泪,虎躯一震,虎吼一声,虎手一伸,还说啥咧,赶紧上车。

在上海打出租车,我们还碰到过司机心情非常不好的情况,但他对我们的态度却一直非常礼貌,甚至搞不清楚路线了还会主动帮我们换车,却并不讹诈。嗯,你问我们身为老盲是怎么知道司机师傅心情不好的。好吧,如果一个司机哥们儿接电话总是气哼哼的,遇到有车抢道还会放下车窗一顿狂吼,这肯定不是深深地刻在上海爷们儿骨子里的狂野,如果他真的狂野,也不可能在面对乘客时说话细声细气了。

这种上海人的服务意识,不仅体现在出租车司机身上,在很多地方都有所体现。

譬如在上海的大街小巷里,每隔不远,就有一个24小时便利店,里面不仅卖一些日用品,还出售热气腾腾的便当,穿着睡衣下趟楼,就能解决生活问题,对于懒人来说,还真是方便。

而上海临街的路面,在马路与人行道相接的地方,都不是一个槛,而是利用斜坡相连,不仅方便了自行车、轮椅,同时对于我们这些走路不看路或者看不清路的人来说,也是一种关照。

而公交车站台上,有线路上运行车辆运行现状的提示器,让等车的乘客不至于等得心焦等等。

确实,走在上海街头,无论是一些设计细节,还是服务人员提供的服务,都能够让我们感受到,做为被服务对象的一种舒适。也许生活在上海的人已经习惯,平时并没有察觉。但它真实存在着,并且融入到了生活的点滴中。

这种服务意识,其实正是上海做为一个现代化的商业城市,尊重规则的体现。可,为什么大家总是为上海人安上诸如“小气”那样的帽子呢?大概是我们这些做事总是想着搞关系搞特权的人,打心底里就缺乏对规则的尊重。

正是因为尊重规则,正是因为服务意识强烈,所以上海人才会在很多事情上显得矫情,显得斤斤计较,但如若我们能够按他们的作派来,肯定就不会在与上海人的接触中感觉到不适了吧。


分享给朋友: 
称呼* 邮箱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