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盲选很忙
结束的2012,《中国好声音》的余音仍旧袅袅在耳。这档栏目从海选第一场播出,收视率便一骑绝尘,将同类型栏目甩在了身后,成为下半年电视娱乐界的最大赢家。
当然,在成就了凉茶与梁博之余,《中国好声音》的迅速窜红还有点小红楼的意味,引得各界人士对这种成功进行各种分析阐发各种评论,尽管形不成一门学科,养不活一批专家,但大家闲暇之余挣点小钱喝喝凉茶,也算颇有点雅趣。这也让我辈盲人心中甚慰,体悟到了“盲”视角的价值。
这和我们老盲有甚关系。我们已经知道,《中国好声音》最重要的成功因素之一就在于它的选秀模式采取了“盲选”,导师背对选手,不能暗送秋波,不再以貌取人,不受视觉欺骗,一切回归真实。这种方式让饱尝潜规则到有点神经质的我们突然间再一次相信,原来这个世界上其实还是有公平可言。
而这种感觉挺像生活在霓虹闪烁、纸醉金迷的钢筋森林中的现代人,陡然间放下一切携老带幼,穿越到了落英缤纷鸡犬相闻的世外桃源,是一种沉下心来慢慢去体味人生才会有的、发自灵魂的快感。这种快感相信大家从很多文学描写里都有感受到,一般情况下虽然看不见却用心目看世界的盲人,总是被描述成如此,仿佛他们永远都是那般透彻与淡然。
不过可惜的是,《中国好声音》给我们带来的更多的还是一种浮华喧嚣,因为坐在电视机前的我们,并没有闭上眼睛,去细细体味在这种“盲状态”下的宁静,大多都是或紧张或戏谑地关注导师面上的表情,选手身体的动作,间或为一个高亢的嗓音,一次精心地言语碰撞兴奋噪动。这未免让我辈盲人心有戚戚,觉得《中国好声音》只得了盲的形,没得到盲的神。
当然,我们消费《中国好声音》,消费的是新奇的悬念,是一种娱乐,并非是一次心灵成长。所以在经历了最初的激动之后,发现这节目跟盲人无太大干系的我,也很快就能释然。
以为这种“盲选”是回归了真实,哪晓得这种噱头也带着盲目与虚幻。
尤其是当《中国好声音》第一季落下帷幕之后,新一年的各种栏目纷纷传出消息,开始盲目跟风,不管合适与否,都将“盲选”这个元素加入进来。这其中最为大众所不认可的,就是相亲类节目也要搞拉帘、转椅配对。
相貌本来就是相亲的世俗标准之一,剔除掉这个标准,怎么能确定嘉宾选择的正确性?难道嘉宾一上场就报月薪收入?
大家有这样的困惑很正常,但是采用“盲选”这么大的事儿,居然不问问其知识产权拥有者,盲人的专业意见与建议,还真是这些节目的失败。
相亲不是选美,最重要的是找到趣味相投、性格相合的人过这一辈子,要是光顾着那精心打扮的外表,往往就会忽略很多。不过盲人可不会,在男女孩子接触的时候,可以听对方的谈吐,闻对方身上的味道,基本上很迅速就可以了解他或者她的品位修养;不仅如此,还可以从他或者她的嗓音里听出气短长短,身体壮不壮,耐力好不好神马的,咳咳,有可能也摸一摸对方的皮肤(别乱想,别脑补,只是普通的肢体接触,说你呢,别四下看,对,就是你!),最为重要的是,不是只盯着对方胸部或臀部的你,还会很容易注意到对方生活中的一些细节,譬如是否细心,是否耐心等,视觉可以轻易欺骗,但是别的感觉却是无法被糊弄过去的。如果各项都能得高分的话,即使对方不是超级帅哥靓女,但是正所谓相由心生,肯定也是拿得出手的吧。
如此看来,这相亲节目采用“盲选”,还是不会错的,只不过应该把环节设计得多点,最好是能一盲到底,大家“蒙”对了心儿再显庐山真颜,这戏剧性,这效果,保证大家看得大呼小叫之余,还能多一些对于生活的思考,真是真善美一应俱全。
嗯,这叫什么?这叫老盲的优势视角。那些品香水、品酒、品巧克力等等神马的盲品,最聪明了,早就意识到了这里面的与众不同之处。所以甭说在声音选秀、学生艺考中不会被忽悠,就算是相亲,一样可以淘尽黄沙得金而回,并且命中率还很高呢。
当然,老盲并非敝帚自珍之人,因此这大秘密还是很喜欢与大家分享,也希望“盲选”在2013年能够一直忙下去,少点浮躁,多点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