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小清新的盲人生活百科全书——《逆光飞翔》影评

来源:残障历程   作者:蔡聪   2021.02.20 10:02  浏览2454



音乐天分超凡的男孩裕翔(黄裕翔饰)弹得一手好琴,却天生失明。他坚持不参加任何比赛,只希望能拥有像普通人一样的生活。他第一次离家北上念书,遇见热爱跳舞却因故被迫放弃梦想的女孩小洁(张榕容饰)。裕翔能“看见”世界上不被旁人看见的美丽,从未放弃过这个世界。他就像一缕温暖的逆光照进了小洁冰冷的内心,而小洁则带领着裕翔经历了他从未尝试过的冒险。两个看似永不会相交的灵魂,却成为彼此遗失的那份力量。两人身后的那道耀眼的逆光,正温暖着、鼓舞着他们向梦想展翅飞翔。

票房逆增长,连续3周击败同档期的好莱坞大片,高居台湾地区“台北票房榜”、“网友满意榜”、“预告片榜”榜首,先后斩获台北电影节最佳影片、韩国釜山电影节观众票选大奖、华府电影节观众票选奖等多项殊荣,王家卫监制,刘德华、曾宝仪、张震、九把刀等诸多演艺界人士推荐,号称“零负评”和“年度惊喜”,代表台湾地区角逐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当一部电影被贴满这些标签,还有什么可以阻挡它?

答案当然就是大陆观众啦!

因为这部电影在大陆的票房很惨淡。

起初听人说起有这样一部电影,我以为是台湾新拍了一部大成本大制作的大片,但朋友告诉我,这是一部非常小清新的小片,并且它的主角是一名本色出演的盲人。

好吧,那肯定这部电影里的盲人,是某种神一样的存在,譬如《暗算》、《盲探》那种拥有“超能力”的,或者是《那年冬天》里的甜素美。但朋友摇头称否,微笑不语。

关于残障人的电影,我心虽好奇,但并没有马上去看,而是翻了翻影评,先看看大家怎么看这部片子,看大家觉得它到底好在哪里。然后,搜集到了这些评论:

男主角看不见,女主角爱跳舞,完全是两个有冲突的主题,是梦想将她们连接在了一起。

电影中传递的纯真和善良正是我们这个时代最需要的力量。

它没有要说什么很大的道理,但是就透过一个很平凡的在你身边都有可能会认识的朋友和他们追求梦想的故事,感动了你心里面最柔软的那个部分。

它讲出了很多年轻人很可爱的东西,热血,充满希望。

……

嗯,果然很温暖,很小清新,绝对跟《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有得一拼。但貌似一点都不身残志坚诶,难怪大陆没市场。

不过我不是一般人,所以后来赶紧去看了,看完之后,我被一股巨大的惊喜与一股巨大的失望狠狠包围。

先说失望吧。一个患有先天性视网膜病变的视障人黄裕翔,具有超凡的音乐天赋,从小喜欢钢琴,对音乐和节奏过耳不忘,影片的情节主要围绕他到台北艺术大学求学的经历展开。在那里,他遇到了片中的女主角,一个热爱舞蹈却不敢去追求的奶茶小妹。然后两个人因为梦想结缘,相互鼓励,各自勇敢走上梦想舞台。

片中的裕翔一开始,非常不愿意参加各种比赛,原因是因为小时候他参赛得奖后,有小朋友说他是因为看不见才可以得奖,这个情节,在毕飞宇的小说《推拿》中亦有所体现,确实有不少视障人是因此而获益,但有更多的视障人,却因此被关在了被认可的大门之外。而影片的最后呢,裕翔通过和室友组成的一个比较嘻哈的“SM乐团”,在表演中获得了观众的认可,也让裕翔重新找回了自我。

这样的情节,给了普通观众正能量与感动,但在我这样一个老盲眼里看来,非常俗套,如果不是发生在视障人身上,其实这部电影的情节肯定会被批评得一钱不值,至少它的结局让我们很容易就猜中了。而女主角的出现,感觉上完全就是为了出现而出现,是影片的要素中必须有一个女主角,必须有爱情故事,如果没有她的存在,影片依然是那样,感觉不到缺失后的影响。和17年上映的港澳剧《盲侠大律师》有噗类似,人设略鸡肋。

本片导演张荣吉在他的微博里也谈到了一个男屌丝完成逆袭,需要的三个女人,最后一个就是女朋友,可这位女主角所起的作用,感觉路人甲也可以做到。好吧,也许是我要求太高期待太高。

其实我更愿意将这部电影看成是一部史上最真实、最清晰地反映视障人生活细节的纪录片。这也是为什么它能够给我带来如此巨大惊喜的原因。纵观以往所看过的有关残障人的电影,都是以自强不息、身残志坚为主题,绝对立志,绝对神话,但却缺了那么一点真实,让残障人离大家越来越远。不过《逆光飞翔》呢,里面的许多细节,许多对话,却能让我这个老盲拍大腿拍到死疼。相信每一个视障人,和他的家人,都经历过影片中的许多幕。不过这背后的玄机,可能需要我这样专业视障二十年的资深老盲来解说一二。

等一下,我去拿点纸巾。

情节1

阿姨问:可是,裕翔一个人在台北,你们放心吗?

妈妈答:总是要试试看的嘛,不试怎么知道呢?我又不能一辈子跟着他(镜头停留在裕翔面部几秒钟,然后转向妹妹紧紧拉住哥哥的手)

泪点 1

因为亲情,所以永远放心。也正是因为亲情,应了《触龙说赵太后》中的那句:“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给视障人一个试试看的机会,他定会还你一个惊喜。

但是事实上是,生活中,大家对视障人的看法,通常仍旧是认为失去了视力就相当于失去了感知世界的能力。即使是裕翔的妈妈,也如大多视障者的父母一样,这种选择让孩子去试一试的原因,只是因为无可奈何,假若条件足够,是肯定不能让视障人去冒险的。也恰恰是是这种思维,让视障人失去了很多练习的机会,也发展不出能力,最终形成“果然无能”的恶性循环。

情节2

妈妈:他是早产,我想在肚子里面,应该就有问题,可是检查的时候也没检查出来,后来是他三个月大的时候,医生才跟我说的,那个时候整个人都吓傻。想想看,我们怎么可能知道,怎么样照顾眼睛看不见的小孩子。我那时候还想,干脆把他丢在医院里面算了,结果他好像知道我在想什么,就跟我笑……后来呀,我就觉得我自己好蠢,你看,他能走能跑,听得见,又可以说话,为什么要放弃他,对不对?

泪点2

家里生出一个残障的孩子,有时候就跟天塌了一样,所以我们看到被遗弃的大多是残障儿童。这里面固然有什么养活残障孩子在目前的社会中比较会比健全孩子麻烦的借口,但更多的还是我们只看到了它的残障、觉得残障孩子没用、无能,是个负担的态度在里面吧。当然,面对小生命,我相信每对父母都不可能那样泯灭人性,他们肯定会经过思想斗争,但能不能像裕翔的妈妈这样去想,就只能各求多福了。

此前网络上有一个视频,在中文世界名字叫做《无眼男婴母亲用爱直面嘲讽》,讲的故事跟裕翔放入妈妈差不多,那位母亲猛然惊醒,认识到自己为什么要带这个孩子来到世界上,也和裕翔妈妈差不多。但看完网友们的评论,我其实深感遗憾,因为大家都在赞颂这些母亲面对艰难困苦的伟大与忍耐,却没能从中看到父母对自我生育动机的反思,从而看到一个直指中国社会家长们普遍面临的群体性焦虑。

我们总在说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可还没生下来,生命就注定了要在与别人的比较中成长,这已经是人生最大的悲剧了。残障在其中显得那么突出,只不过是用对能力和天赋的预期排列生命的价值,来取代生命尊严这种做法的放大而已。

情节3

在第一次进入宿舍的时候,裕翔让妈妈坐下,他知道妈妈累了,很自然的把双手放到妈妈的肩头,妈妈立刻警觉地说:“你千万不要帮人家按摩,你听到了没有,你的手是拿来弹琴,不是拿来按摩的”。裕翔虽然一边说:有啦,可手还是很自然的按着,进而妈妈也开始享受起来:“欧,对对,这边”。

泪点3

原来台湾的盲人从小也接受着将来你就是要干按摩的教育,嗯,不是说干按摩不好,至少学两手给妈妈按一下,她肯定会很开心。但有些人更适合弹钢琴,譬如裕翔,有些人更适合干更多别的事情,在给予单一保障之余,其实视障人需要和所有人一样,有自己选择的权利与机会!

不过,按摩本身也并不卑微,任何一份你所喜欢的职业,都不卑微。裕翔的妈妈显然有点过度警惕,这背后折射出的职业贵贱观念,同样也值得我们反思。所以,当我们谈盲人不按摩的时候,其实谈的是选择的机会。

情节4

第一天上课,班长给大家讲了很多规矩,包括借乐器要填单、请老师签字,值日生要扫教室和专业教室及倒垃圾,值日生还要带裕翔,上课前从宿舍带到教室,换教室的时候也要负责带。

带裕翔的同学问:你知道学校有导盲砖?你有手杖,下次应该可以自己上课吧!刚刚班长在问的时候你为什么不说?害我浪费时间在这边带你。裕翔没有回答,直至带裕翔的同学自行离开,裕翔站在那里,睁大眼睛,不知所措地面对这个环境。更不知所措的是一位女同学,面对站在那里的与走廊的立柱很近的裕翔,最终绕过立柱离开。音乐响起,镜头出现裕翔面对台阶的更加不知所措。

泪点4

一说就都是泪。裕翔的这种遭遇,典型就是只讲善意没有规矩的结果。

我们的社会里,总是强调爱心与帮助,但爱心与帮助这种事情,跟很多情大吃一惊一样,没办法始终如一的。据研究表明,抽风般的爱情保鲜期也就十八个月,何况是这种强灌出来的呢。

自从2015年第一批视障者用盲文参加普通高考以来,当他们进入普通大学之后,类似的事情其实没有少发生。专门安排同学陪住,陪吃,陪上学,强调我们要给予盲人爱。可当人家不爱的时候,或者人家有了真爱的时候呢?就只剩下了裕翔的茫然。其实我比较好奇的是这个情节的由来,因为据我所知,在台湾地区,残障学生的融合教育支持体系做得还蛮好的。按理说,裕翔进入大学之后,应该有专门的校园环境适应性训练,如果还有抄笔记,做曲谱等事情,学校应该会勤工俭学的方式付费雇佣同学来完成相应任务才对。

看看裕翔,再看看2017年刷屏的清华轮椅学生魏祥,不得不说一句,不能依靠人性,还是要有制度。

情节5

妈妈问:今天谁带你去琴房的?

裕翔答:一个同学

妈妈说:要不要我帮你回去找些什么曲子

裕翔答:没关系,我有跟老师借CD,我想要自己练习,从宿舍走到琴房。

妈妈说:学校很大,你等定向老师来再学吧。

裕翔答:没关系,就先简单的,从宿舍走到琴房

妈妈敏感的问:是有同学说什么吗?

裕翔犹豫一下说:没有啦,只是我不想每次都靠别人,这样会造成别人的困扰。

泪点5

东方人的情感总是如此含蓄,但有时候一含蓄,就容易闷在心里闷出诸如敏感,自卑等问题。

视障人有自己的尊严,并且因为总被人无视或者剥夺,所以在很多人看来,我们会过度自尊或者过度敏感,但那确实是因为它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奢侈的东西。而我们的父亲母亲呢,他们亦如此,谁说他们不细心,他们一切都看在眼里,感受在心里,只是有的父母没有找到合适的方法教育孩子。

噢,原来是有定向行走老师的,只是开学了还没来,为前面的猜测道歉,不得不又想到了行政体系的效率问题。

情节6

第一次见室友,他是个体育系的高大壮,爱看色情杂志,发现裕翔眼睛看不见,就拿着杂志裕翔眼前晃,裕翔立刻说:杂志,室友说,你看得到,裕翔说:有味道。

泪点6

你们视障人怎么分辨男女厕所?听脚步声,听谈话声,问人,闻有没有烟味,方法很多!

你们视障人怎么擦屁股?唉,你擦屁股用看哪!

生活里,总会遇到这样或者那样的有趣提问,很无奈。不过,想想,有时候,真是,不是不理解,只是不了解。知道了,他们就人道了。见多了,也就不怪了。所以,有机会先走出来的残障人们,在享受某些红利的同时,也不得不背负上了一些责任,去被人看,去让这个社会脱敏。

如裕翔这般的,能和室友温和沟通。但我见的更多的是特别容易被非残障人的不了解一点就着的那种。可能这是个个人行为,但带来的结果会是社会只看到了你身上盲的这个标签,一句“你们盲人怎么都这样”,就让好多前辈的努力付诸东流。

沟通是双向的,换位思考也是双向的。仔细想想,残障有时候也变成了某种压迫的源头。

情节7

第一次,裕翔和女主角说话,是在马路中央,裕翔找不到去惠光小学的路;此时的裕翔,居然听出女主角是去学校送奶茶的小妹。

泪点7

这个桥段,有点俗套,基本上好心人遇见有心人,落魄男主显示特异功能强遇天使女主。

此外,还有女主角导盲的姿势标准,正确,就是不知道是不是所有台湾人都知道,还是跟我们这一样,要么就是牵起你的盲杆来,要么就是端起你的胳膊让盲人在前面开路。

很多人会问我,有没有标准的与残障人相处的礼仪,我要是说没有,他们就觉得我在骗人。

正确的导盲姿势有没有?当然有!

正确的推轮椅姿势有没有?当然也有!

但,正确的朋友间的走路姿势有没有?不知道。

正确的情侣牵手姿势有没?有不知道。

你一会儿问我相处的礼仪,

一会儿看远处的美女。

我觉得,

你问礼仪时很远。

你看美女时很近。

情节8

室友问裕翔:送你回来的那个女生,胸部是不是很大呀,裕翔诚实又略带狡诈地说:我又没摸过,怎么能够知道呢?裕翔又接着说:就是声音还不错的那个。室友反问道:声音,每次给我讲声音,我哪听得懂呀!然后裕翔说,她还蛮香的。接下来,两个有了共鸣的家伙开始讨论泡妞大法,比如:什么又香,心情又不太好,感觉可以呵护一下。

泪点8

大学时期的男生宿舍,是荷尔蒙爆棚的地方,谈论最多的肯定是女生,同样,裕翔和室友也是如此。只不过男人一般先是视觉动物,但也是听觉动物,接下来在嗅觉上找到了共鸣。

让这个大学男生宿舍永恒不变的话题得以延续,并且大家互通有无,各有视角,岂不更是美哉。好吧,我们原来在宿舍里,天天也研究这问题来着,有罪有罪。勇于尝试新鲜的裕翔,听到室友描述的什么是跳舞后,开始自己在床上练习,这或许就是爱的开始。

不过,我从中看到了两个陌生的群体,从差异中碰撞,慢慢靠近,找到共通点,再并肩向前,合而不同的过程。这个过程,与什么受没受过高等教育无关,与有没有机会让彼此相处有关。

情节9

在裕翔带领下,女主角开始体验盲人,一起回到裕翔的家。

泪点9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假如给你三天黑暗。无法绕过的主题,源于双方生活的差异。也许这是最容易了解彼此的方式,但这么短的时间,如果引导方向错误,结果就会像那些逛过上海世博会生命阳光馆或者体验过黑暗中对话,出来之后泪水滂沱的观众一样,得出我们要好好爱护眼睛,没有眼睛就没法活的结论。

可短时间的黑暗体验,其实只能体验到陡然看不见的不知所措与恐慌,可一个长期生活在视力障碍状态下的人,Ta会用什么方式去生活,就无人知晓了。

好在,女主身边有裕翔。可是,我们的黑暗体验活动中,只有志愿者。

情节10

裕翔的妹妹一共问了3次奶茶妹小潔,你是不是我哥哥的女朋友?

泪点10

是不是,妹妹根本不敢相信,盲人哥哥会找到一个健全的、漂亮的女朋友,又是不是,妹妹特别渴望能够得到一个肯定的答复呢?我们的父母亦是如此,一面纠结着,一面坚决反对孩子再找一个残障人,又担忧人家健全人不愿意接受自己的残障孩子,甚至于为了让健全人接受,什么都愿意低人一等。可幸福是什么呢?就像妹妹一样,期待答案,又害怕那个答案。因为我们在一开始,就搞错了问题。

为什么要结婚,为什么要生育,为什么要过这一生……

而不是,我要和残疾人结婚还是健全人结婚,我生个孩子是延续悲剧还是养老防老,我残了就比别人差嘛,还是我残了一定不能比别人差……

不知不觉就十个了,不再多写。

就是这样,一个又一个的细节,一幕又一幕场景,让我们这些视障人看起来觉得特别熟悉,特别亲切,泪点低到无底线。因此,我们也希望,明眼人在看到这部电影,在为里面的梦想、青春、热血、小清新而感动的时候,也能够关注到里面这些真实的细节,和它带给我们的思考。

毫不夸张地说,这部电影是一个视障生活百科全书。真不知道是编剧之功,还是本色出演自己的裕翔之劳,或者是导演之能呢?

最后,我想把影片最重要的、也是贯穿全片的一个线索,再次分享:

裕翔用手划过楼道中的储物柜,发出连续不断的刺耳声响。我知道,这是裕翔内心愤怒表达的一种方式,果然,影片回到了刚刚开始的那一幕,也是本片第一句台词,妈妈的声音问:怎么了。随后,镜头告诉观众答案,年幼的裕翔参加钢琴比赛,被人说:“还不都因为他看不见,所以才会第一名”。

我们终于明白为什么裕翔一直抗拒参加各种比赛。

非常之熟悉的场景!

这不也正是我们身处的环境吗?在强大的名和利面前,每个视障人和家长们都难以逃脱。参加,因为你的视障,所以颁奖;不参加,会有前仆后继的人跟进,站在一旁真的就能心平气和?

等我们大了,老了,才开始怀疑这是颁给谁的奖?而我为什么又要参加?并且还有那么多的年青视障人的继续。

叔本华曾说:“他人的头脑太过恶毒,不能作为我们自己真正的幸福栖身之所。”我深以为然,但我其实也不知如何摆脱。似乎,裕翔在影片中已经摆脱了某种桎梏。可,人生中还会有下一个。

我想,这是跳出残障之后,这部影片留给我们的最大思考。










分享给朋友: 
称呼* 邮箱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