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见】2020年残障新闻盘点|残障不在隐秘的角落 - 盘点一
盘点1:疫情下的残障者
关键词: 脑麻少年死亡,救命药,透明人,手语支持,透明口罩,特殊绘本
尽管联合国的报告指出,疫情正在加剧残障人群所面临的不平等,并呼吁各国关注。但回首2020年第一个季度,在疫情最为紧张的时刻,关于残障人处境的新闻报道十分之少。真正引起关注的是 “家人疑似新冠肺炎被隔离,湖北17岁脑瘫儿独自在家6天后死亡”[1]这样一起由孤独症自媒体《大米和小米》率先爆出的事件。

这起事件将残障群体在紧急情况下的脆弱处境以一种突出的方式呈现出来,引起广泛讨论,以及一系列紧急措施的出台与执行[2]。其后,在2月29日“国际罕见病日”这样一个日子里,《南方都市报》一则关于封城封路状况下,湖北8岁罕见病女孩救命药只剩下两周的报道,再次揭示出残障群体在疫情中的高风险性。在关注度分配极不平衡的时代,可能只有涉及生死的紧迫事件,才能让媒体觉得更有报道价值,但武汉的聋人积极行动,早早地组建起手语支持小组,协助听障人群与医生、快递等沟通,让听障群体在疫情中向大众表达需求与处境时没有失声,《新京报》也以活动的组织者为人物线索,将聋人沟通无障碍的需求加以呈现。只是在战争话语主导的情况下,我们没有看到后续的关注与深入探讨。

(图片来源报道原文,由受访者供图)
如同后来《中国新闻周刊》所报道的“武汉精神卫生中心院内感染,约80名医患确诊新冠肺炎”这则消息的背后,也没能进一步展开下列追问——访客无法探视,机构缺乏监督,处于封闭机构中的残障人群的情况究竟如何?

更进一步,之前生活在机构里或常年要与康复机构打交道的残障人,因疫情呆在家里,他们的专业支持如何确保?这一系列问题媒体没有给予基本的关注。直至凤凰网3月中旬发出一篇关于封城期间精神障碍者的报道,才让更多“透明人”的问题和需求被看见。

《澎湃新闻》几乎同时发布的《一个盲人在武汉熬过50天》为疫情中残障群体的处境,又补上了拼图的一角。尽管还有散在的新闻中会呈现出疫情下残障人的形象,但多以麻烦制造者这样的形象出现,比如不戴口罩的智力障碍者,或是接受帮助、陪衬他人的爱心的人。作为一个面临更高风险和更多不平等的边缘群体,主流媒介对其有点滴关注。譬如,2月4日起,北京疫情防控发布会率先配备了现场手语翻译。引起人们关注的是,在发布会上的手语翻译,戴着自制的透明口罩,其设计初衷是为了能让听障观众看到口型,更清楚地理解发布的内容。

(摄影:新京报记者王飞)
而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在2月底出版了一套为智力障碍儿童预防新冠肺炎疫情创作的绘本。

这样的新闻报道,有的虽然只是一则短小的消息,毫无疑问在媒介报道促进残障平等与融合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但这还远远不够。更多在疫情期间残障群体在各方面的需求的追问需要被了解,比如视障学生的网课学习无障碍,听障人士的远程就诊,心智障碍人士的康复指导……同时,也带出我们对于疫情大流行状况下,新闻媒体报道残障人群和相关议题的追问,媒体是否报道残障,在什么样的版面报道残障,在多大程度和比例上报道残障,报道的内容都集中在什么方面,残障人在疫情报道中是什么样的形象……当疫情开始缓解,当人类可能要长时间与新冠病毒作伴和面对新的挑战,回首2020年,我们再次回到那位在孤独中离开的脑麻青年,它留给我们的哀思,不止于疫情及紧急状况期间的问责,更是生活中的每一天,残障人的平等权利如何不被遗忘,又如何能把支持系统不断地推向完善。
参考资料
资料: 原文因被举报,无法分享,相关报道线索可参考《新京报》2020年1月30日报道:《父亲被隔离脑瘫儿子死亡,镇政府表示死因待鉴定》
原文链接:https://www.bjnews.com.cn/detail/158038932314427.html
资料: 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关于印发《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造成监护缺失儿童救助保护工作方案》的通知。
原文链接: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20-03/15/content_549158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