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度残障权利新闻事件盘点——年度人物

来源:有人基金会   作者:残障历程   2023.09.13 15:49  浏览1723

2022年度残障权利新闻事件盘点——年度人物

与小区物业较劲的业主越来越多,今年又增加一个吴强。他维权不交物业费的理由与众不同,是电梯没有语音播报。作为视障者的他认为这是他作为业主的权利。物业一纸诉状将他告上法庭,结果交了物业费的他至今没有得到安装的确切时间。这真是盲人不盲,物业忙,争取权益,路漫长。

多次致电考试院,视障女生学医难——只因为视障。李冰心被安徽省考试院以“盲人完成不了医学硕士在医院多科室轮转”为由取消考研资格,李冰心称自己可以接受考不上的结果,但被说“不符合资格”则是不符合程序的。被取消考研资格后,李冰心向教育部发起行政复议,要求安徽教育厅撤销拒考决议,并安排补考。

丰县因为一段“生育八孩女子”视频走红,视频中的“小花梅”因为“残障”和“女性”的双重弱势身份而长期遭受虐待,布条绳索捆绑、铁链锁脖、生病得不到救治,而更可悲的是她已沦为了生育机器,作为“人”的尊严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也失去了自由,更无法发出自己的声音。“小花梅”的遭遇因为一段视频展现在了众人面前,还有千万个小花梅在那隐秘的角落。

译者金晓宇因为父亲的一篇自述,一夜之间成为全网热搜人物。少年时代眼睛受重伤,后来又患上躁狂抑郁症的他用“纸寿千年”来形容自己在翻译过程中获得的成就感。当人们给他贴上“天才”的标签,金晓宇却因为从事翻译工作而倍感珍惜,只有他自己知道,“天才”只是虚名,数十年的努力是筑牢他翻译能力的根基。

在这个人人都有机会成为网红的时代,28岁的智力障碍青年李世承因为B站的一段采访火了起来。作为一名智力障碍人士,他学习、考证、送外卖样样在行,打破了大众认知里智力障碍者“无能”的刻板印象,让人们看到了不一样的智力障碍人群。李世承称他希望在网络上袒露自己的困顿和突围,为心智障碍人士发声,希望未来智障不再是一个被污名化的词。

在《2022年中国诗词大会》的现场,听障女孩王逸玘以一首手语版的《将进酒》获得了观众们的喝彩。诗词曾改变了王逸玘人生,让生活多了一份诗意,而那个在节目现场自信打着手语的她,不仅让人感受到了诗词的魅力,更让更多人看见手语这门语言的美丽。

在《脱口秀大会》上脑性麻痹人士小佳的段子让现场笑声不断。从因为自己身体被他人另眼相看产生的反差产生的笑料到无所顾忌的自嘲而主动产生的笑料,观众们从一开始的诧异到慢慢懂得欣赏他。看吧,那发自内心的笑容感染了许多人;看吧,与残障有关的故事也能如此轻松的被讲述,看吧,对于残障的刻板印象也能在笑声中被消除。

曾经,一部叫《我不是药神》的电影展现了假药贩与办案者、慢粒白血病人与医药代表之间情与法。今年一位为罕见癫痫疾病患儿家属“铁马冰河”被以涉嫌毒品犯罪采取强制措施9个月后被被取保候审,一句话道不尽情与法的困境和挣扎,但罕见癫痫疾病群体的特殊用药问题以及罕见病人士对获得医疗资源的渴望我们必须看见。

残障女孩小燕从小没妈妈,爸爸也是残障人士,12岁那年她遭遇强奸后报案,公安局却不予立案。叔叔马建强替侄女申请刑事复议和复核,案子却始终在程序里打转。今年马建强把小燕的遭遇写成《举报信》,公布在社交媒体上,引发舆论关注,三名犯罪嫌疑人被警方逮捕。小燕是不幸的,也是幸运的,他身边有支持她捍卫自己权利的亲人,而现实中有许多残障女童在受到侵害后无力反抗。让我们从关注小燕的遭遇到关注更多残障女童的权利,发声可以不必用力,但要尽力。

提到手语这个词,很多人第一反应就会想到聋人,而事实上随着手语文化的广泛传播,手语的魅力吸引了越来越多伙伴,非残障人郭芷灵就是其中一位。目前在英国读研究生研究戏剧在聋人和肢体残障人士中的应用的她也希望在社交平台上分享了自己学习手语和研究聋人戏剧的故事,让更多人感受到手语中独一无二的语言特色。

- END -


分享给朋友: 
称呼* 邮箱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