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被倾听的小王子才是幸福的王子——《国王的演讲》影评

来源:残障历程   作者:刘佳佳   2021.02.20 15:47  浏览628



约克郡公爵(科林·费斯饰)因患口吃,无法在公众面前发表演讲,这令他接连在大型仪式上丢丑。贤惠妻子伊丽莎白(海伦娜·邦汉·卡特饰)为了帮助丈夫,到处寻访名医,但是传统的方法总不奏效。一次偶然的机会,她慕名来到了语言治疗师莱纳尔罗格(杰弗里·拉什饰)的宅邸,传说他的方式与众不同。虽然公爵对罗格稀奇古怪的招法并不感兴趣,首次诊疗也不欢而散。但是,公爵发现在聆听音乐时自己朗读莎翁竟然十分流利。这让他开始信任罗格,配合治疗,慢慢克服着心理的障碍。乔治五世驾崩,爱德华八世继承王位,却为了迎娶寡妇辛普森夫人不惜退位。艾伯特临危受命,成为了乔治六世。他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如何在二战前发表鼓舞人心的演讲。

当约克公爵夫人第一次登门拜访,为自己深受口吃困扰的丈夫寻求帮助时,罗格先生答应了,但前提是他需要双方之间的“信任与完全的平等。”约克公爵夫人有些吃惊。罗格先生区区一介平民,甚至还不是英国公民,竟然要求约克公爵、英国国王的儿子,对他信任并且完全平等地对待?不过介绍人事先提醒过她,罗格先生的疗法与别人不同,此人作派也一反传统。稍一沉吟,公爵夫人向罗格先生伸出了手,表示同意。

于是,《国王的演讲》这部经典的电影拉开了帷幕。

约克公爵从四五岁就开始“结巴”了。哥哥以此为把柄,嘲讽他、取笑他。他的小名叫博迪,哥哥总是叫他“博-博-博-博-博迪”。身为国王的父亲无法理解约克为什么总是如此的紧张,念念稿子这么容易的事情,博迪为什么就是办不到?

收音机刚发明的年月里,“一战”过去并不算久,二次世界大战的苗头又已显露,国王必须经常发表演说,团结民众,鼓舞士气——现在,老大已经各种不靠谱了,老二又是结巴,这份重任还有谁可承担?父亲总是气得直嚷嚷。

他并非没有努力过。私底下,约克公爵接受过一些语言治疗师的矫正。抽烟放松喉咙,嘴里含着八颗弹珠念对白。这些努力,时常让这位小王子深感屈辱,还有损健康,而且对改善口吃毫无帮助。终于,他不想再接受任何治疗了,就这样吧,大概我就是这样的人,没有希望。直到妻子说服他去见见那位不拘一格的罗格先生。

影片中,狂妄、自负的罗格先生,并不像其他人一样,尊称这位公爵为“殿下”,而是直呼其昵称——只在皇室内部用的名字——“博迪”,并且要求博迪也称呼他自己的名字,“莱昂纳尔”。面对这样一个人,身为王室成员的博迪,总算是勉为其难坐下来接受“治疗”,结果莱昂纳尔却追问起他的童年。自幼便口吃的博迪,习惯了事事藏在心底,为了避免口吃和随之而来的嘲笑、责骂,他逐渐变得害羞、紧张、内敛。作为王子,他与父亲、母亲、兄弟姐妹之间,没有多少身体接触,也不曾敞开心扉交流情感,怎么可能向皇室以外的一个陌生平民吐露心声呢?

莱昂纳尔让他试试一边听震耳欲聋的音乐、一边念莎翁戏剧对白,他念了一小段,心想这一切都是徒劳,莱昂纳尔的办法看起来一点帮助也没有,终于他扔下麦克风拂袖而去。

再一次又因为无法发表演说被父亲斥责而沮丧颓废的夜里,约克公爵打开留声机,播放自己录的那段莎翁戏剧对白。他突然发现,自己的说话竟然是连贯的!这也许是有记忆以来,他第一次顺畅地念完一段台词。虽然不想再面对那个奇怪的治疗师,但又无法抵制对于治好口吃、能够从容发表演说、让父亲刮目相看的渴望,无奈之下,他又找回莱昂纳尔,继续治疗,但这一回,他要求“只做物理治疗,不谈私事”。公爵坚信,口吃只是生理现象。

于是,影片中,莱昂纳尔与他一起,展开了一段放松口腔、锻炼腹肌、吊嗓子、念绕口令,疯狂训练的生活。

与此同时,生活仍在继续,博迪的父亲乔治五世与世长辞,兄长继承了王位。父亲去世之后,博迪才从别人口中得知,父亲去世前说,“其它几个兄弟加起来,也没博迪那么勇敢、有担当。”可惜,父亲生前没有当面肯定过他,更谈不上尊重他的喜好,鼓励他的兴趣。他喜欢模型,父亲不许他玩,却逼着子女追随自己,收藏邮票。

得知这些的莱昂纳尔鼓励他,试试组装模型。当公爵给模型涂着胶水时,在莱昂纳尔引导下,回忆起了儿童时代:X型腿,打上夹板固定,直到变直;天生惯用左手,遭遇各种惩罚,最终改用了右手;保姆虐待,常常掐他、让他饿肚子,父母过了三年才发现。更鲜为人知的是,他曾经有一个弟弟,性情甜美,患了癫痫,十三岁过世,皇室干脆向公众隐瞒了这个孩子的存在。

倾诉的同时,博迪的精神壁垒在瓦解,他与莱昂纳尔的友情在滋长。更重要的是,他们开始理解,博迪为什么口吃,为什么如此紧张、羞涩、胆怯。生于王室,他的生命从一开始就被赋予了过多的责任,而极少享有自由。换言之,他不可以“残缺”,也不可以“另类”,他必须像一株任人修剪的树苗,按照既定的方向标准化的生长。作为代表国家形象的王室成员,任何缺陷都是不被允许的,口吃、X型腿、左撇子、癫痫,要么矫正,要么掩藏,总之要从公众视野里消失。所以,尽管哥哥沉溺于声色犬马,毫无治国安邦的责任感,博迪富有责任心、行事谨慎、为人正派,但口吃一项,足以将他排除于王位继承者之外。

在治疗师的眼中,理解之后,还需要表达以及接纳。因着博迪抱怨哥哥继承王位之后仍然不务正业的契机,莱昂纳尔鼓励他表达内心深处对哥哥的真实情感,即愤怒,无比的愤怒,用再多的粗口也难以淋漓呈现的愤怒。

而当哥哥为了婚姻让出王位,博迪不得不继任成为下一任国王,这份职责压垮了他的神经,他严重怀疑自己是否称职。

莱昂纳尔一次又一次地刺激他、挑战他,劝他不必“被恐惧支配”,最终让他相信了自己的声音值得被倾听。数次退缩、徘徊、遭遇莱昂纳尔激将法、发泄情绪之后,博迪终于顺利完成了宣誓仪式。

当然,这一切转变并不容易,不过故事大概也就是这个样子。影片篇幅有限,只能有选择地呈现了罗格先生与乔治六世之间的数次冲突和信任危机。另一部关于《国王的演讲》背后故事的纪录片提到,罗格先生的治疗日记中记录了乔治六世的探访次数,高峰时期,他们可能每周都见面两、三次。对于公务繁忙的公爵也是后来的国王而言,这种见面频率可以说是相当高了。博迪自幼缺乏父母关爱,家人给予他的只有约束和过高的期待,期待他智慧超群、身体健康、形象完美、善于交际,不允许他有一点点的“不完美”,否则便施以身体或精神的强制力,予以矫正。在迈向成年人的艰难跋涉中,他并没有获得多少鼓励,他得到的多半是鞭策与惩罚。他的精神世界饱受摧残,他的口吃就像是一道防御工事,保护着年幼的他,与这个充满恶意的世界隔绝开来。与他一起重建自信,让他相信无论如何都有人愿意倾听并且尊重他的一切表达,让他明白已经成年的自己不必活在父亲与哥哥的影子里面,绝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实现的。

影片在乔治六世于“二战”爆发之际鼓舞人心的国民演讲中结束。到此为止,应该算是happy ending。罗格先生对他的“治疗”,除了物理方法,还有很大一部分内容其实是精神分析式的心理咨询,以及演讲现场的陪伴。他的口吃,并不是单纯的生理问题,也不是“胆小、紧张”那么简单的现象。从影片中,我们看到,矫正口吃,是一颗破碎的灵魂重拾自我、恢复信心的过程。

罗格先生之所以能发挥作用,是因为他试图帮助“一战”幸存者恢复语言功能的过程中,逐渐理解了他们丧失语言表达能力与参战导致的“炮弹综合症”密不可分。每个人在战争中都有不堪回首的痛苦回忆,为了逃避痛苦,有些人的精神世界改变了。假如割裂人的肉体与精神世界,单一处理声带问题,无法帮助这些人重新开口说话。

我曾与一位友人讨论起某个弱势群体的问题,如何帮助他们通常是令我们十分困扰的。他却淡淡地说“理解这些人就好了”。

我其实很困惑。理解,听起来轻飘飘的,好像什么都不需要做,“这样就够了吗?然后呢?应该做些什么呢?”这位朋友说,“不需要做什么,理解,理解就够了。”我不以为然,又找不到辩驳的理由,一直忘不了这番对话。

看《国王的演讲》时,“理解就够了”这句话重新浮出水面。只是理解,当然是不够的。但事实是,我们经常跳过了这一步,就强势地介入别人的生活,为别人诊断,给别人开方,替别人做主。我们很难在“信任与完全的平等”的基础上,仔细聆听、深入理解别人的生活。匆忙开出的药方,也很可能不是别人所需要的。但是,这一切都没有关系,因为我们是为了别人好。如果没有什么效果,自然也不是我们的问题,是他自己本来就是个问题而已。

语言治疗师让公爵含着弹珠念书,老国王命令他“放松!”,更多人在嘲笑他,只有罗格先生看到了他的来时路,明白他多么需要鼓励与陪伴。

只是,最后稍稍扯远一点,对于各式各样的精神障碍,乃至于因着以为是身体障碍带来的心理障碍而言,鼓励与陪伴是最最昂贵的服务。同样面对自闭症孩子,一些家长选择药物和程式化康复训练,在期盼恢复与失望结果中循环,惊喜,苦恼,绝望,沮丧,失望……另一些尝试着接纳,全心全意陪伴,根据孩子的特性,制定互动方案,但为了这些,他们甚至需要放弃工作,才能有时间,有精力。有的家长,则是选择了让自己的孩子自由地舒展,不管TA会长成一棵向阳山坡的大树,还是河边的小草。实力更好的家长,也许能兼顾自己的工作与孩子融入社会的需求。无论哪一种选择,都值得理解,而且这并不妨碍我们推动更多社会力量来支持障碍人士的教育、就业与社区生活。我们看到,被人倾听并理解的小王子,才是一个幸福的王子。

谁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身边有罗格先生这样的人陪伴、引导,但在理想实现之前,照料者与障碍者一样,也需要别人的理解与尊重。在每一个现实的情境中,我们既是罗格先生,可以给予陪伴和支持,也是乔治六世,需要别人的理解与接纳。


分享给朋友: 
称呼* 邮箱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