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健听女孩》奥斯卡最佳影片,鸡汤虽好,但不要贪杯

来源:一加一   作者:解岩   2022.04.03 18:50  浏览711
摘要:《健听女孩》没让我痛,更没有痛到发不出声的程度。带着这份"自虐"的期待,又倍速看了一遍,这一次,我找到了无痛感的原因。《健听女孩》囊括了亲情、爱情、友情、师生情、梦想与现实的抉择等太多元素,并都有进行涉猎与呈现,视听内容十分充实,塑造得貌似很丰满。但多则惑,值得细细考究的地方很多。


听到《健听女孩》获得今年奥斯卡最佳影片,心里"拜登"一下,没错是"拜登"不是"咯噔",美国的政治正确又赢了,奥斯卡和春晚越来越像了。

《健听女孩》讲述了一个极其简单的故事:一个4人组成的听障家庭中唯一一名非听障的女孩露比,在自己的家庭责任和学习音乐追求梦想之间的左右摇摆。片名为CODA,意为Children of Deaf Adults,听障人抚养下的健听一代。该片翻拍自2014年法国电影《贝利叶一家》,只是改动了4个地方,一是家庭从事的职业从农场变成捕鱼,监管更为严格的捕鱼让家庭更依赖于女主露比;二是露比的性格从大大咧咧到敏感自卑;三是露比的家人中弟弟改为哥哥,四是父亲竞选市长改为控诉渔业委员会操办合作社,余下的情节点与原片基本一致。可在当年《贝利叶一家》连一项奥斯卡提名都没有。

去年第一次看《健听女孩》的时候,只是源自对翻拍片水准的好奇,并没有过多感受,或许是我看多了残障电影已无感?是我对血色青春已逝去?还是我对残障励志已免疫?但始终没有2014年乌克兰电影《聋哑部落》看完后那份灼热的疼痛感。

是的,《健听女孩》没让我痛,更没有痛到发不出声的程度。带着这份"自虐"的期待,又倍速看了一遍,这一次,我找到了无痛感的原因。《健听女孩》囊括了亲情、爱情、友情、师生情、梦想与现实的抉择等太多元素,并都有进行涉猎与呈现,视听内容十分充实,塑造得貌似很丰满。但多则惑,值得细细考究的地方很多。

关于亲情

露比的母亲,不让露比在家里戴耳机,不希望露比考上大学,自己不愿意与非听障人交际,甚至还告诉露比,她曾祈祷露比出生时是名和她一样的听障者。天呀,天下竟然还有母亲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听障者,够极端吧。露比的母亲也解释了为何如此。她不希望自己辜负露比,也不想露比因此和自己不亲近。

这些片段该"痛"!

影片里还隐藏着一条母亲的暗线,听障母亲在露比的年龄,她与她的母亲(应该是非听障者)的关系,以及母亲成长过程中遭遇到的欺凌与冷落,如影片中她的嘶吼"那些听力正常的婊子不想给我来往。"母亲缺乏安全感,女儿不是听障者,长大注定要离开这个听障家庭,母亲展现出比其他母亲更强烈的控制欲和占有欲。每当女儿显露出要独立的苗头,她都要第一时间站出来提醒女儿,你的家人更重要。

这些片段是真"痛"!

关于兄妹情

翻拍将弟弟改为哥哥,是《健听女孩》精妙之处之一,因为借哥哥之口道出,非听障者的露比与这个特殊家庭及其成员的羁绊与迁就、成全与包容,为剖析这种露比所处的家庭环境和关系作出的重要补充,也呼应了父母对露比近似束缚的保护。只有哥哥一出场,扎心的话就接踵而来。"我们这家人在你出生前都好好的""明明我在处理,你害我看起来很蠢"。

这些片段该"痛"!

作为家中的长子,听障的哥哥承担起为家人遮风挡雨的重担,但露比的存在,天然具有沟通的便利,父母自然任何事都指望露比,此时的哥哥除了卖力气,在家里毫无存在感。同样正值血色青春的哥哥,只是基于听障让他觉得自己无用武之地。哥哥不爱露比吗?爱,血缘纽带怎能不爱,但是爱恨交织,是愤恨命运对自己的不公,是愤慨妹妹为了家庭要放弃梦想。

这些片段是真"痛"!

关于友情和爱情

露比喜欢音乐,但参加合唱团是因为她心里暗恋的同学迈尔斯,是友情还是爱情?在她那个年纪谁会分得清。两个人一起在露比家练歌,背对背的歌唱,这一段场景本来挺有感觉,也让人憧憬。可是没练多久,隔壁传来的露比爸妈床上运动的声音,打破了这份甜蜜。更糟糕的是迈尔斯无意间告诉好友,这位猪队友又散播了出去。同学们开始嘲笑露比,露比一气之下直接不理迈尔斯。类似的状况,谁在那个年龄没经历过。

这些片段该"痛"!

学校里的露比,是个备受校园欺凌的人。每天3点起床出海帮家里捕鱼,因为休息不足只能在课堂上打瞌睡,不时被同学取笑身上的鱼腥味,用手势取笑都是听障者的家人。当父母开车来学校接露比,她因为害怕同学们嘲笑她,不仅关上了父亲喜爱的嘻哈乐,还板着脸催促父母赶紧离开。露比告诉迈尔斯:"你不懂听到别人取笑自己家人的感觉,我要保护他们。"而迈尔斯呢,他一定没有露比的家庭环境,他不觉得露比父母的床事尴尬丢脸,反而羡慕露比家里的气氛。是的,他没有经历过露比的生活,他可爱真诚,甚至有点幼稚,对着露比各种道歉,还说"我每隔几分钟就会发短信给你,直到你同意跟我一起玩"。

这些片段是真"痛"!

关于师生情

露比对生活的矛盾、彷徨、绝望和麻木,是靠歌唱来止痛的。但在遇见他的老师Mr. V之前,她甚至都不确定她的歌声是否能入耳,以至于她在第一天参加合唱团排练,分声部时便落荒而逃。幸运的是老师Mr. V慧眼识珠,一面之缘便发现了她的天赋,又是老师Mr. V在伯克利音乐学院的考试现场帮助她共同渡过。

这些片段该"痛"!

遇到老师Mr. V不知道是露比的幸运还是不幸。假如没有遇到这位又严厉又神经质的老师Mr. V,露比即使再爱歌唱,即使加入合唱团不是为了唱歌,会有谁相信她的声音悦耳动听,是发自心底最振聋发聩的声音。母亲会说:"如果我是盲人,你会想画画吗?"否定她,合唱团的同学言语暴力,露比退缩、胆怯了,甚至露比自己都说:"非常难听,像聋哑人那样说话。" 老师Mr. V没有因为她的家人是听障者而放弃她,"发给我听,你以为世界上只有你一个孩子被欺凌?只有你一个孩子发出难听的声音吗?",老师Mr. V改变了露比的人生。

这些片段是真"痛"!

关于阶级

2014年的《贝利叶一家》,女主角家是做农场卖奶酪的,生意还不错,生计问题不需要女主角参与,他父亲脑子一热还去竞选市长。《健听女孩》一家是贫穷的渔民,出海捕鱼受到当地政府限制,船上必须要有一名非听障者,他们才能保住这碗饭。即便如此,他们售出当日捕获的鱼只能获得2.75美元一条的价格,而其他人哪怕鱼再烂也能够卖到3美元一条。一家人勉强吃饭,没有多余的钱聘用其他人,未成年露比常年作为手语翻译和劳动力。梦想去伯克利音乐学院(毕业生渣男王某宏,流行音乐的培养殿堂)这样的精英大学,阶级的壁垒远比原片中父亲去竞选市长的难度高而厚重。

这些片段该"痛"!

相比其他家庭砸钱培养孩子的音乐才能,出生在"小渔村"的露比,不仅是残障,更是贫穷,限制了她的想象。没有任何音乐培养的经验,站在伯克利的考官面前,连自己都产生疑惑和不满。的确,在考官眼里音乐能力大多靠努力和金钱才能得到,而露比在渔民家庭的环境里长大,她会有努力的机会吗?更没有"向何处努力"的眼界。应试时,露比的紧张不仅来自于身上的旧衣服,更多的是"不可能"。

这些片段是真"痛"!

父母的"痛"

是任何父母与子女之间表现出来人性的自私和亲密的张力

兄妹的"痛"

是受残障影响的家人背负的污名歧视

友情/爱情的"痛"

是身处校园、家庭或隐或现的欺凌暴力

师生的"痛"

是精英教育叠加成功学的身份优越和大众洗脑

阶级的"痛"

呵呵,完了芭比Q了。

这么多**"痛"**聚集在一起,我怎么就感觉不到真痛吗?当然痛,只是在2小时的影片叙事里,还没来得及痛就被这碗鸡汤干翻了。

第一眼微黄的电影色调,典型的温情励志路线

恰到好处的音乐渲染,全片三次演唱《You're All I Need To Get By》,最后一次的桥段是,当父亲问起"这是一首什么样的歌"时,回答**"这是一首讲述人是如何需要另一个人的歌"**,瞬间破防;

张弛有度的叙事节奏,露比始终被悬置在听障者与非听障者、家庭的责任和个人的理想、贫穷和梦想、自由与限制等双重身份中错位、推进和抽离;

嬉笑怒骂的人物形象,没有被异化的听障者形象,与常人一样的工作、骂街、刷手机、喝酒、打架、发脾气。

导演、编剧还嫌"鸡汤"不够浓,再加上基于"听障/残障"的调味品:

听障父母参加音乐会,先是全场观众沉醉于台上露比优美的歌声,突然,导演用长达1分钟的静默/无声来刻画他们无法感受露比的歌声,只能通过观察他人的表情去判断;

接下来一幕,父亲和女儿在皮卡车上让露比再演唱一遍,听障的老父亲抚摸着女儿的喉咙声带,真切地感受到"音乐"的魅力(还不掏纸巾,再来)。

应试桥段,露比演唱《Both Sides Now》,这本来只是一首跟影片毫无关系的歌,当露比唱完"But clouds got in my way"后用手语翻译,肢体语言、音乐、画面相得益彰,这就是爱,最好的声音。

喝不下啦,鸡汤太浓,副作用是忘了"痛"。

切记,

鸡汤虽好,但不要贪杯,

忘了回家的路。


分享给朋友: 
称呼* 邮箱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