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名巫"与"污名"——我可不是一开始就疯了的

来源:残障历程   作者:残障历程   2022.03.01 16:33  浏览463
摘要:在中国早期普遍信仰鬼神的时期有些人们看来无法理解的"疯癫"被视为特异功能,某些"精神障碍人士"以此获得了特殊的社会地位和影响。在中国古代的典籍中,"疯癫"、"狂"不同于今天的污名,它甚至是一种值得赞美的品格。但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文化变迁,"疯癫者"因缺乏劳动自主选择权逐渐丧失了优势地位,被刻上"危险"、"错乱"等负面标签,成为今天污名缠身的"精神病人",被隔离在了主流社会之外。

点击播放按钮可观看视频,视频时长1分钟。以下为视频文稿。

在中国早期普遍信仰鬼神的时期有些人们看来无法理解的"疯癫"被视为特异功能,某些"精神障碍人士"以此获得了特殊的社会地位和影响,如西周大盂鼎中的"若"字和东周铜器花纹中的人物造型像是头发竖立的人身体摇晃,张臂向空中挥舞。"若"代表的就是巫师所作之祭祀仪式。"萨满"作为"巫者"的一种,本意是激动不安和疯狂的人,他们多选自身体残障、精神障碍和大病不死许愿当巫的人,其中尤以女性为多。此外在中国古代的典籍中,"疯癫"、"狂"不同于今天的污名,它甚至是一种值得赞美的品格。《论语.微子》中称春秋时期楚国的隐士陆接舆为"狂接舆",即是对微子佯狂不仕的性情品质的赞美,而魏晋文人嗑药之后的行为也被称魏晋风流。

但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文化变迁,"疯癫者"因缺乏劳动自主选择权逐渐丧失了优势地位,被刻上"危险"、"错乱"等负面标签,成为今天污名缠身的"精神病人",被隔离在了主流社会之外。

撰稿:李生平

制作:吴谦一

版权声明

本视频由历程制作,素材源于网络,仅供学习交流,请勿用于商业用途。


分享给朋友: 
称呼* 邮箱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