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从“残”到“残”

作者:卢晗   2013.12.09 10:36  浏览584
摘要:残障人曾经被认为是废人,后来虽然身残志坚了,不再被认为是废人,却仍然需要在传统医学模式下被定义,而“残障”的积极意义也就在于其中的“障”字,代表了全球范围内残障问题的新视角——社会模式。

今年七月份,以“残障权利”为主题的第八届中欧论坛在北京举行,最后一天的会议上,参会人员对目前中国残障运动中的语言使用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这样的讨论我并不是第一次听到,其中从“残废”到“残疾”,进而到今天许多人都在推广使用的“残障”,这两次转变,其中的逻辑基本如下:残障人曾经被认为是废人,后来虽然身残志坚了,不再被认为是废人,却仍然需要在传统医学模式下被定义,而“残障”的积极意义也就在于其中的“障”字,代表了全球范围内残障问题的新视角——社会模式。也就是说,残障问题的根本在于人与社会之间的障碍,从而强调社会的改变,而非个人的“自强不息”。有意思的是,一番讨论之后,有人进一步提出了对“残”字的质疑,认为“残”字实际上也有歧视含义,因此是否应该干脆换一个全新的,更积极的词来界定残障,比如在台湾广泛使用的“身心障碍”,甚至现场编造的“障碍者”、“挑战者”等等。这次讨论本身是对残障运动核心问题的重新理解,参会人员各抒己见,也给彼此带来很多思想上的冲击,我却对“残”字本身产生了好奇,回家埋头翻了翻字典和古籍,于是有了以下一些简单笔记。

在古汉语中,“残”字用得最多的是其动词形式“残害,杀害”,以及形容词形式“残忍的,暴戾的”,例如《后汉书•钟离意传》中建父的名句:“吾闻无道之君以刃残人,有道之君以义行诛”,以及《孟子滕文公下》中的:“救民于水火之中,取其残而已矣”。有人分析说,这是因为“残”字左边的“歹”象征着白骨,而右边的“戋”则由两把兵刃组成。但《梦溪笔谈》中却提供了另一种字形解释:

凡字其類在左,其義在右。如木類,其左皆从木。所謂右文者,如戔,少也,水之少者曰淺,金之小者曰錢,歹而小者曰殘,貝之小者曰賤,如此類皆以戔爲義。

如此说来,“戋”不代表凶残的兵刃,它的意思是“少”,同“歹”合在一起就是“并非罪大恶极,只是有一点点小坏”。由此,我们已经可以看出汉字在漫长演变过程当中的字义字形变化,以及要在字源上追根究底有多么困难。

“残”字的另外一个字义同今天我们所理解的“残障”中的用法有些类似——“残缺,不完整”以及“剩余”,我们读过很多描述“残阳”、“残雪”、“残红(落花)”的诗词,里面的意象都非常美,比如欧阳修的《采桑子》中描述的百花开过后的西湖——

群芳过后西湖好:狼籍残红,飞絮濛濛。垂柳阑干尽日风。

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

其实在古汉语中,“残”不过代表了一种状态,“缺”不过是一种与满相对的形状,这些字本身并不带有感情色彩,欧阳修并没有觉得“群芳过后”特别可惜,反而觉得“群芳过后西湖好”(此处注意:“狼藉”也并无贬义),游人都散去了反而让人心情平静充实。

从汉语的历史沿革来看,古汉语中多用单音词,这些字多数本身是中性的,它的感情色彩来自语境,以及使用者和阅读者的文化背景。到了现代汉语当中,人们大部分时候使用双音词,两个汉字相互作用,更容易导致感情色彩的挟带和滞留,长久之后改变了人们对单字的理解和使用。比如在“残废”一词中,大量的使用加强了人们对两个字之间逻辑关系的确认——“残”的结果就是“废”,而“废”则由“残”而来,这样,“残”和“废”两个字本身也就被固定在贬义的一边。

与此同时,古汉语中的一些原本是中性的词也在历史的长河中被涮出了颜色。比如“牺牲”一词,本是供奉神灵的动物,毫无感情色彩,在现代汉语中却明显带有褒义。再比如“灰心”一词,最早出现在《庄子•齐物论》中的“形固可使为槁木,而心可为死灰乎?”在这句话里,“心如死灰”不过代表心意的寂静,不为外界所动,并无褒贬,被后世诗人文人引用来引用去,慢慢就变成了丧失生活信心或意志消沉的比喻义。“风骚”一词更是经历了180°的转变,从一个描述文化人熟读诗书的褒义词(风,代表《国风》;骚,代表《离骚》),变成当今隐含“乱搞男女关系”的贬义词,就是因为各个时代对于文化人生活方式的看法不同,导致了词语被再定义。由此可见,词语意思的改变很多时候是文化的改变,是不同时代的人对事物理解的变迁造成的。

说到最后,回到文章最初的关于“残”字的讨论——其实语言是一种约定俗成的交流工具,语意的关键在于大的文化环境,以及人们在这个文化环境中的使用习惯,它与社会的理念是不可分的。在目前的大环境下,关于“残疾”还是“残障”的讨论也许还会继续一段时间,但在这过程当中,激发和参与相关的讨论就是对现状的一种理论剖析。某些词语看起来似乎已经固定,但其实本质是流动的,没有必要怕“残”字,因此处处绕着走。要改变语境、更新理念,就需要我们的主动使用和解析。毕竟,以满为美,一切以“更高更快更强”为标准的社会审美理念现在看来也多少有点乡土气了。

分享给朋友: 
称呼* 邮箱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