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史官的盲祖宗——瞽史

来源:《有人杂志》   作者:张超   2013.05.15 16:19  浏览1135
摘要:我们在“瞽史”的道路上一干就是好多好多年,为全人类,呃,其实是全中国,好吧,我承认,那时候华夏大地没多大,但是盲人对其文明进程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我们在“瞽史”的道路上一干就是好多好多年,为全人类,呃,其实是全中国,好吧,我承认,那时候华夏大地没多大,但是盲人对其文明进程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在农耕文明占据绝对统治地位、没有电脑没有读屏软件的古代,盲人们都在做什么呢?是传说中的传统三大行当:算命、卖艺加乞讨么?当然都不是,最先盲人干的活儿叫“瞽史”。

什么是“瞽史”?著名史学家王树民先生载《文史》第二十一辑有这样的阐释:

“瞽史,在古代统治机构中是一个相当重要的官职,瞽者因其优越于普通人的听力和记忆力,在文字产生成熟以前或书写仍比较困难时起着保存历史情节和历史记忆的作用。因其掌握了大量的历史情节,摸索出一些规律,故能提出一些指导性的意见,即所谓“知天道”,此后经笔录下来,就成为瞽史之纪。”

换句话说,就是在文字还不成熟、大家还光着屁股高唱原始社会好的时代,瞽史是这样一种人:听力好、记忆力好,能够把发生的大事小情在夜晚的篝火边山洞里给大家一一道来,丰富夜间娱乐,控制计划生育;白天还能指导生产队长呀、酋长呀、族长神马的那个时代的行政官员们,使他们做决定时,一方面是参考过去的成果经验,另外一方面以史为鉴,不要再犯过去的错误。

显然,这种人的地位在部落里非常重要,要是放在西方,那就叫先知了。由他们所知所总结的智慧会一代一代传述下去,影响部落的发展,也就相当于后来比较成熟的封建朝堂上的史官。

一开始我们便提到过,瞽史这样的工作是由盲人来担任的,或许很多人会觉得不可思议。确实,在许多人看来,盲人无法看书识字,又怎能承担这么重要又价值非凡的工作呢?

作为那个时代的盲人,视力不好,出去打猎、下地种田要被人嫌弃,在家织布打扫也被人鄙视,成天只能坐在那里,伸长了耳朵,转动脑筋,听听想想,聊聊叨叨,时间一长就练就了非凡的听力跟记忆力。因为在伏羲还在练习给绳子打结,仓颉还在尿炕的时代,人们没有办法借助任何字面的形式储存信息。然后,盲人就成先知了,“瞽史”就应运而生了,这绝非装神弄鬼,盲人也从来没有尸位素餐。他们在“瞽史”的道路上一干就是好多好多年,为全人类,呃,其实是全中国,好吧,我承认,那时候华夏大地没多大,但是盲人对其文明进程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那么肯定有人要问,“瞽史”的祖师爷是谁呢?提到这点,不能不很是遗憾地表示,这个现在已经无法考证了。但好在历史上有一个叫左丘明的,大家都知道。

相传,左丘明是西周开国功臣姜子牙的后代,只是因为不是嫡出,所以改姓了丘,后几经逃亡,家庭迁移到了鲁国,担任左史官,便又以左为姓。只是左丘明失明的原因,就没有史料相传了。

唐代柳宗元在《韩愈论史官书》中说:“左丘明以疾盲,出于不幸。子夏不为史亦盲,不可以是为戒。”,从这话来看,左丘明应该是因病致盲的,而他没有从事史学研究的后代中也有人失明。

根据这两条信息我们可以大胆猜想,左丘明家族可能存在致盲的遗传病,并且是隐性遗传。为什么这么说呢?

左丘明和他的后人都出现了失明的情况。在中国古代,没有三聚氰胺,没有塑化剂,没有奥数,没有升学压力,如果不是天天凿壁偷光、囊萤映雪,想要搞出个近视眼来还真不是件容易的事儿。古代做太史的人那么多,倒是有人失明去记录历史的,却没怎么听说有人做太史而失明的。所以左家的后人用眼过度致盲的原因可能性不大,更大的可能是遗传造成的。加之不是代代有盲、人人都盲,那肯定就是隐性遗传才会有的隔代现象了吧。

那么肯定又有人会问,如果是家族遗传,那左丘明的祖上曾曾曾祖父是否眼盲,可以考证不?在此我们只能再次表示遗憾,无相关史料记载。不过我们又总结出一条历史规律,那就是当有成就的历史人物的孙子,比当他的爷爷更容易被人记录下来。

好吧,严肃回归,以史为鉴,沧海桑田,时过境迁,有左丘明这样优秀而杰出的代表,在科学越来越发达、盲人获取记录并编辑信息越来越方便的今天,“瞽史”似乎已被扔进了历史的故纸堆中,鲜有人知,更遑论从事了。


分享给朋友: 
称呼* 邮箱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