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从"他者"回归了"自我",但社会模式不能丢了"她"和"她们"!

来源:残障历程   作者:残障历程   2022.01.24 21:42  浏览432
摘要:残障的社会模式,不只是单一的残障群体的。环境中的障碍,有对于肢体障碍人士的,也有对于女性的,性少数的。人们的负面态度也不只是针对残障人,我们的脑海里还有着太多误以为的他人的"不正常"。因此,倡导,从自己开始,不只是自己如何看待自己的转变,也有自己看待他者的不同。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残障一直被视为一种个人悲剧,其遭遇都是源于个人的不幸。因此,残障人遭遇歧视,被理所当然地排斥与隔离于主流社会之外。

残障社会模式的提出,给人们看待残障的方式带来了颠覆式的转变。。我们不再把残障群体的处境仅仅归咎于个体功能的"缺陷",而是致力于消除环境障碍与歧视,改变落后观念,促成一个对人人有益的融合社会。

然而,在共同为此付出努力的今天,有一些边缘群体会因为自身的特点,遭遇多重与交叉歧视,使其处境更为艰难。

残障女性因其残障与女性的身份,便是如此。

点击播放按钮可观看视频,视频时长7分21秒。

这一视频只是一个缩影。

在性别平等和残障平等的概念日渐深入人心的今天残障女性的生存状态面临着三大差距:残障女性与非残障女性之间的差距;残障女性与残障男性之间的差距;农村残障女性与城市残障女性之间的差距。

这样的差距,让我们在思考现实,倡导改变时,必须要意识到:男女平等的口号提出已近百年,残障权利平等运动的历史也已超半个世纪,但残障女性的权利保护存在着落后。

远远落后于妇女权利保护运动的发展

其主要原因是残障女性因不符合起初妇女运动认为要打破"女性柔弱,不如男性"的刻板印象的理念,因而被忽略。

远远落后于残障权利保护运动的发展

其原因是既有的性别不平等的格局,在残障群体中同样有所体现。因此,当残障权利运动发展之时,占据主导地位的是残障男性,因此天然会带来对性别不平等现象在残障领域呈现的忽视。

同时,在个人模式盛行的时代,残障这一"缺陷"会成为残障人士单一的标签,覆盖其他的身份与经验。这也使得残障权利保护运动发展之时,难以关注到残障女性的多重压迫处境。

受到残障与性别因素双重压迫的,不仅有残障女性,残障人的女性亲属,比如我们的母亲,姐妹和女儿,同样会因为我们的残障,而遭遇双重压迫。尤其在中国"男主外、女主内"的文化下,母亲作为残障人看似理所当然的照料者,会因为子女的残障给自己的生活带来巨大影响,也特别容易遭遇基于残障的歧视,这种歧视又容易被我们忽略。比如家庭中出现残障孩子时,母亲更有可能成为那个被指责的人,而基于残障的照料甚至是连续的、变化的光谱。权利争取的责任,也会默认为由母亲来承担。因此,她们的生活与权利状况同样需要注意。

随着社会性别理论的发展,人们还开始认识到,性别并非简单的男女二元划分,而是一个多元的、连续的、变化的光谱,每个人都在其上流动。但身处传统的"男""女"二元之外的"残障性少数群体",同样会遭遇多重与交叉歧视,以及来自残障群体内部,和性少数群体内部的歧视与排斥。

残障的社会模式,不只是单一的残障群体的。环境中的障碍,有对于肢体障碍人士的,也有对于女性的,性少数的。人们的负面态度也不只是针对残障人,我们的脑海里还有着太多误以为的他人的"不正常"因此,倡导,从自己开始,不只是自己如何看待自己的转变,也有自己看待他者的不同。


分享给朋友: 
称呼* 邮箱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