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双语与共融 草稿

来源:有人杂志   作者:高源   2014.09.19 10:31  浏览617
摘要:目前,一加一正在进行另一种模式的“双语”实验,这里的“双语”指的是手语(口语)与实时字幕(书面语)……

前段时间参加了香港中文大学举办的“2014手语双语及聋人教育研讨会”,会议中提出的“双语”概念是指手语与口语。随着手语语言学地位的不断提高,引发更多研究去讨论在手语双语模式中,对于接受教育的听障儿童会起到怎样的作用。近年来借由融合教育的理念,越来越多的家长和教师开始关注双语模式的听障教育,故而香港中文大学手语及聋人研究中心以此开展研究,探究香港听障儿童融合教育的发展方向。

本次会议中来自美国、英国、荷兰的五位专家先后进行了主题演讲,从他们的研究中我们可以得知这一结论手语作为自然语言,在促进听障儿童的早期语言学习和发展方面有着重要作用。专家们还展示了一些听障儿童语言能力评估的手段与标准,同时专家们也展示了一些听障融合教育的成功案例。

对听障教育有些了解的读者一定会质疑:“内地的聋校一直都是手语加口语的模式教学啊,为何香港才开始研究?”这要从70年代开始讲起,当时的香港开始创办幼儿教育,采用单一的口语教学,为严重听障幼儿提供语言训练,而进入到特殊教育学校的听障儿童接受的都是口语教学,老师与同学们之间的交流也是口语和笔谈为主,基本不使用手语。虽然官方不太认可手语间的交流,好在也没有过度的管制,同学们间的沟通还是会用到手语,也因此香港手语得以保留下来。

专家认为,儿童早期的语言发展非常重要,听障儿童因自身情况限制无法将口语作为第一语言,则手语可作为其替代语言,同样可以使得听障儿童进行语言发展。可以这样理解,0—3岁的儿童需要通过发展语言来完成基于语言发展的其他发展,如逻辑思考能力等。对于听障儿童来说,无法进行常规的口语发展,则可以采用手语。不使听障儿童接触手语,单一进行语言训练,无法完成应有的语言发展能力,从而会导致语言能力滞后,也会对其他功能发展造成影响。我想这个结论广而告知的话,一定会冲击很多听障儿童家长的心,这与众多的语言培训机构的理论有些不同。

此次会议中还提出了一个“意料之外却又情理之中”的观点。即,手语翻译员并不适用于融合教育的课堂上。众所周知,手语翻译是目前给听障手语学生传递信息的普遍途径,可是,手语翻译员不是任课教师,作为语言类传译员来说无法完成教学授课的任务,而在课堂上,听障学生是与手语翻译员直接沟通交流的,这也就是说手语翻译被动的变成了“教师”的身份,这种状态其实不利于听障手语学生的学习。本次会议在多方面研究后提出了解决这种问题的办法,即在融合教育的课堂上使用听障教师和健听教师,两种语言类型的老师同时授课,既可保障教学信息的传递又可以保障教学质量。

香港中文大学把手语双语教育的研究称作“共融计划”,会议期间参与共融计划的听障教师与孩子们也与大家做了短暂的心得分享。我无从得知这项计划实施中究竟遇到了多少障碍,但是孩子们用手语和口语告诉大家他们很快乐时,我看到了这项计划的实际意义,我想这就是成功的标准。

目前,一加一正在进行另一种模式的“双语”实验,这里的“双语”指的是手语(口语)与实时字幕(书面语),多年来听障人士的书面语表达能力一直是影响听障人士沟通交流的难点,依托一加一自有的速录团队,我们针对不同年龄层,不同教育程度的听障人士进行字幕辅助信息获取的测试,希望能通过这种方式找到帮助听障社群提高书面语表达能力的方法。也希望这种方式能够成为听障儿童融合教育的辅助手段。

分享给朋友: 
称呼* 邮箱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