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思客来啦】减少贫困的关键是——少一点“专家”

来源:《有人杂志》   作者:创思客   2014.03.27 12:29  浏览1814

多少次你曾听闻这样的句式——“我觉得让人们摆脱贫困的关键是X”?你可以将这个X 替换成教育、小企业、关注妇女儿童、甚至是用过的瑜伽垫。你似乎很难再在别的领域找到那么多说着类似话的人们

有些领域似乎总能比其他领域吸引到更多纸上谈兵的“专家们”。就拿中国足球举例吧,我们似乎都能说出一二拯救方法:把不称职又漫天要价的教练开了,改变足协的官僚作风,一切要从娃娃抓起等等。我们也都知道怎样才能给我们的孩子创造更好的课堂环境:应当减少班级规模,让老师们回到教育的根本,让学生学习更多的经典名著,而不是等那些经典被Baz Luhrman以有些混搭的方式呈现。

“发展”这个问题也并无二致。近日,我乘飞机从新加坡去柬埔寨的途中,在我身旁坐着的是一对约摸50来岁的可爱、健谈的夫妻。他们立马对我在柬埔寨帮助残障人的工作产生了兴趣,在问了我一些通常会问的问题之后,告诉我他们其实一直积极地为柬埔寨捐款。他们认识一个当地人,他会帮助他们寻找品质较好、有可持续性的项目来投资。当然“品质好”与“可持续”是两个完全主观的概念。

“我们相信让人们脱离贫困的关键是给予他们机会去做自己的事业,”那位丈夫热忱地对我说着,“你需要唤起他们心中的企业家精神。我们并不相信直接提供捐助的效果,因为这会让人变得懒惰。我们觉得对于贫苦民众来讲,做起自己的小生意才是关键。”

也因此,这对夫妻只会为与他们理念相符的项目捐款。比方说,他们为一个司机买了一辆嘟嘟车(就是那种有动力的三轮车),这样他就可以此为生了;他们参与资助购买豆浆机的项目(当然机器是从新加坡进口的),这样就有家庭可以在自己的村里卖做好的豆浆了。

在接下来的20分钟里,我没有做任何打断,一直在听他们讲什么因素能够带来良好的发展势头,以及他们资助的项目会如何为柬埔寨创造出一个有发展前景的未来。在这一番高见的末了,他们转向我问道,“所以,根据你在柬埔寨的工作经验,你觉得什么才是那里所面临的最大挑战?”

我停顿了一会儿,回答说:“我们所面临的最大的问题之一就是,从外国来的捐助者们,他们没有解决发展问题的经验,更不用说柬埔寨的发展问题,但他们却自以为是地判断哪些东西有助于地方发展,而并不倾听柬埔寨人民究竟想要的是什么。这样也就迫使当地的NGO改变自己的活动方向来迎合捐助者的需求,进而无视了人们的真正所需。”

在最近的一次采访中,Global Poverty Project的创始人和CEOHugh EvansMSNBC的记者问及“美国人可以为生活在极端贫困下的人们做些什么有实际意义的事情”。比方说,那位身着西装的记者问到,“我们是否应该教给他们‘种植大米和小麦更好的技术’?”我觉得Hugh很好地回答了这个荒唐的问题,虽然他还是无法掩饰自己本能的排斥反应。

无论在线上还是线下,我们都有关于发展问题的很棒的探讨。虽然我们需要有意地避免陷入“发展中心主义”(development centrism)中,我们却还是在尽力探索怎样才能使发展走上正确道路。

我们中的很多人从事与发展相关的行业,投身其中,也不时地对其进行反思。但即便是这些一直就“如何正确地发展”进行研究和讨论的人,都无法对此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如果事实如此,那公众又如何能如此确信他们知道答案呢?

多少次你曾听闻这样的句式——“我觉得让人们摆脱贫困的关键是X”?你可以将这个X 替换成教育、小企业、关注妇女儿童、甚至是用过的瑜伽垫。你似乎很难再在别的领域找到那么多说着类似话的人们。

在发展领域,有一个非常常识性的认知——经常费用比例绝非是衡量一个组织有效性的好指标。然而,从很多交流中我们能够得知,公众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有多少次你曾听到过这样的观点——“我之所以给这个慈善组织捐款,是因为他们使用志愿者,且他们将更多的钱投入在那些需要的人身上”?

为什么在从事发展事业的人群和公众之间存在如此这般的认知差异呢?一个可能的原因是营销需求。在“NGO如何营销自己的项目”与“项目本身如何运转”之间总是存在一道鸿沟。只要NGO为了得到更多捐款而继续演绎“经常费用比例越低越好”的这个神话,那么公众将会真的相信这一点。这可能解释了“为何在经常费用这个问题上,公众的认知要远远落后于事实真相”。同样的,公众的其他很多认知也可能来自于NGO出于募集资金目的的刻意宣传。

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呢?

编者按

原文来自:http://www.whydev.org/the-key-to-reducing-poverty-is-fewer-armchair-experts/

原文作者Weh Yeoh一直在柬埔寨从事与残障人相关的发展事业,同时也是Whydev网站的联合创始人


分享给朋友: 
称呼* 邮箱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