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于轻微之声处听惊雷——《遥远星球的孩子》影评

来源:残障历程   作者:连理枝   2021.02.21 18:53  浏览2192



该记录片拍摄耗时长达两年多,通过各种视角来探讨孤独症这一至今无法完全解答的谜题。从历史、专家、道德、家庭、个体等多种角度出发,撇开“孤独症者冷漠刻板、封闭自我”的刻板印象,用尊重的视角,观察孤独症者这一特殊的群体,聆听他们的声音。

据国际孤独症组织统计,每150个人中就有1个是孤独症者,这个世界有6700万人过着我们大多数人都不能理解的人生。这个数字已经超过艾滋病、癌症和糖尿病3种世纪疾病人数的总和,且在持续的增加中。

什么是孤独症呢?又是什么造成了孤独症呢?

揭开历史的面纱:从《马丁路德的桌边谈》,到狼孩彼得,到Autism的提出,到早期幼儿孤独症的命名,到冰箱母亲理论的提出,到对冰箱母亲理论的强化,到挑战冰箱母亲理论,到遗传学角度的分析,到脑部发展障碍的提出,到脑部的镜像神经元的提出,到镜像神经元的研究,到破镜理论的提出,到挑战破镜理论……

至今,孤独症的成因还没有找到核心的病因,持续面对、探索并修正误解的精神或许才是已经握在我们手中的那把钥匙。

那么,孤独症有什么特征呢?

宋维村,台湾孤独症之父。他认为,孤独症主要是在人际社会互动方面质的缺陷,沟通(或游戏)方面质的缺陷,有怪异或固定的偏好和行为。

那么,我们又该怎么办呢?我们听听这些人的声音吧。

【吴永怡】所以我们要尊重人的多元,人的多样,我们要去尊重他。

【郑雅薇】他的特殊的想法,他的特殊的思考方式,是在我们整个普罗大众当中,是一个非常有link的想法。

【邹国苏】真的一个人是不是真心的,他们其实很知道。最后如果你对他真心,他真的会跟你很好。

【姜忠信】我们的社会有没有提供给在这一条线上的所有人,不同的安身立命的方式。那这反而是,我觉得是一个更值得深思的事情。

【洪仲清】如果当你们能够进入他的世界,去了解那个世界的时候,其实某种程度你跟他的互动,会是一个正面的感觉。

【宋维村】跟他们走这一段路,我觉得,是一个,可能是我人生中最丰富的一段历程。

纪录片中有这么一段文字:

我们该这么想孤独症者,他们是透过另一个路径在看待这个世界。这个路径或许和我们所熟悉的不同,所以我们也会不习惯也会害怕,就像他们一样。但有没有一种可能,如果我们将孤独特质也视为人格特质的一项,将孤独症视为我们从中学习身为人类意义的老师,而不是将这些特质一定要被改变且应该要治疗的疾病。或许我们也会慢慢习惯,不再害怕。就像我们每个人也都有我们的独特性格,而有些自闭特质不也掺杂在我们的个性积木里么?放大来看,他们和我们一样,不过是全球68亿个截然不同的人当中的一个。所以这个世界精彩丰富,不是吗?

【备注:第1集遥远星球的孩子之孤独症之谜,该篇文字基本来自记录片的字幕】

第2集 遥远星球的孩子之我也很高兴认识你

我们平等地相爱,因为我们互相了解,互相尊重。

——托尔斯泰

天岳,学者症候群。大脑如同精确的数据库一般,熟悉NASA的航空发展史,会换算干支纪年,音乐才能鹤立鸡群,英文也流畅自如……可是更多的时候,他会不停地转动录音带,生活不能自理,不会跟人互动等。

天岳的爸妈讲述到,天岳在美国的一句“你好漂亮”得到的是对方兴奋的回应。结果回中国后如法炮制,见到人就说“你好漂亮”,得到的却是截然不同、冰火两重天的态度。后来,天岳就再也不说“你好漂亮”这句话了。单纯的天岳,怎么都不会明白同样一句话,为什么会得到不同的回应。

其实,天岳也喜欢交朋友。他诉说的数字、历史等语言的背后,是在用他的方式向人诉说着他的世界的精彩。他没有恶意地对待这个世界,真希望这个世界温柔待他。

俊余,做噩梦的时候,会摔杯子;一定要坐着吃饭;煎鸡蛋被烫伤,会发脾气把盘子摔碎;洗澡烫伤也会发脾气;被海豚亲吻之后,发脾气摔坏了马桶箱,生气的时候撕裂了很多CD光盘……陈老师通过引导俊余画自己的话,了解他的需求,帮助他表达自己的感受,帮助他认识这个世界。

最后,父子俩相拥。真好啊,找到通往你的心灵世界的桥,表达无声胜有声,却彼此懂了,这也许就是心有灵犀吧。

小喻,既害怕人群也害怕孤单,警惕着别人对他身体的触碰,想讲很多的话但又怕讲错……但他也有自己的乐趣。喜欢上网。热衷乘坐各种交通工具。钟情于收藏各种车票。会精心安排路线。会主动去拜访鲍老师。岁月如白驹过膝,他开始不再害怕被别人贴标签,而是接纳自己是这样子的。

他虽然害怕人群也害怕孤单,但是他在努力克服自己的害怕。小喻参加了台北市运动会。一切的一切,只是因为他想被当作“正常”人对待。

第3集 遥远星球的孩子之我是蔡杰

如今常存的有信,有望,有爱;

这三样,其中最大的是爱。

——《圣经·哥林多前书13:13》

这个家庭从最初面对一个新生命诞生之时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到被现实打击并去拼命寻找改变,到心平气和地接纳。

蔡杰的故事,没有波澜壮阔,也没有天赋异禀,更没有逆袭惊人的完美结局。更多的是一路走来似乎无足轻重的琐琐碎碎:天真无邪的笑容、含糊不清的发音,迷惑不解的表情、玩溜冰鞋灵动的身姿、读故事时的哭泣、重复的认字、骑单轮车摔倒、熟练地驾驭单车、在孩子们中间孤独的身影、读过35遍的故事书……听蔡杰爸爸娓娓道来的心路历程,镜头前我们所能体会到的,远远不及蔡杰爸爸所表达出来的千分之一的体验。

蔡杰的爸爸也在一路的探索中:找专家、看文献、去培训,一个字一个字地教,一张图一张图地画,一本书一本书地看……希望到失望,失望再希望,希望又失望……在这折磨人的无限循环的过程中,蔡杰的爸爸不断地反思,专家的训练内容是不是太条列式和制式化了?一定要逼到这样子么?我们怎么会这么可恶?最终,蔡杰的爸爸平和地说,我很喜欢看到他的笑容。

夕阳西下,庄稼被镀上了夕阳橘黄温柔的光辉。父子俩一起骑车的温馨画面,如此和谐。一前一后,爸爸高大坚实的身躯,蔡杰瘦小稚嫩的背影。未来的未来,信、望、爱着,相心相印走下去。

是的,蔡杰的快乐很重要。他要成为他自己,而不是所谓社会正常标准下的他。爸爸,也在接纳蔡杰中寻找着属于他们自己的路。未知的路,做好接受最坏的打算,但也期待着最好的来临。

第4集 遥远星球的孩子之吹泡泡

每个角落布置一次杀机

忍受布满人体的时刻

现在我可以无拘无束地成为月光

—— 翟永明:《静安庄》

陈毅雄,一路走来,他不断地从他人的“正确”言语囹圄中逃脱出来,用他自己的言语告诉别人他所看到、听到和感知到的这个世界。他以第一视角在为千千万万的孤独症者发声。

他没有思考,没有参与,没有自我感,没有自我的存在,如同梦游一般。

他感知到的猫的影像和触摸猫的感觉是分离的。

他没有立体感,看到的东西是扁的。

他没有归属感,亦没有亲切感,觉得地球不是家,地球人不是自己的种族。

他没有时间感,过去与未来对他来说都一样。

他不会辨认脸,别人欺负他被视为是一种该避免的东西。

他因一本《TheEinstein Factor》有了改变,他可以做出自我的选择,可以自己做自己的老板,不一定要跟着以前人家用的方法进行。

他讲太多话,别人不理他;他就再讲更多的话,别人还是不理他……最后,他也就不理别人了。

他没有什么特别的情绪要发泄,因为他的情感是跑黑洞里的。如果说是发泄的话,那就是写作。

他因一场公公的葬礼,开始感受到责任。

他说,觉得自己越来越像地球人了。

他没有完全听从母亲,找一份安稳的工作。因为自我感很珍贵。

他分不清故事和事实,认为所有事情的可能性都一样高。

他曾经害怕与别人身体触碰,到如今可以与人握手拥抱。

他说,要接受这个世界全部是假的,暂时当这个世界是真的,来体会一下这个世界是怎样的。

……

他的故事,还在继续。他的声音,将会被更多的人听到。他在努力理解地球,地球人是否也可以努力去理解他的星球?理解,是双向互动的。

总结:铿锵之声

在德国,起初他们追杀共产主义者,我没有说话,因为我不是共产主义者;

接着他们追杀犹太人,我没有说话,因为我不是犹太人;

后来他们追杀工会成员,我没有说话,因为我不是工会成员;

此后,他们追杀天主教徒,我没有说话,因为我是新教教徒;

最后,他们奔我而来,却再也没有人站起来为我说话了。

——德国新教神父马丁·尼莫拉的忏悔(美国波士顿犹太人屠杀纪念碑碑文)

Autism,意指自我,是全世界最通用,最普遍称呼这些孩子的字眼。在台湾,称之为自闭症;在中国,称之为孤独症;这些字眼对孩子都不公平!他们不是只在乎自我,也不是封闭自我,更不愿意一生孤独。没有人愿意。Kanner’s Syndrome/肯纳症,可能是一个公平的说法,对所有人类而言!

——《遥远星球的孩子》

通过美国波士顿犹太人屠杀纪念碑碑文和遥远星球孩子的叙述,笔者想说,声音虽小,但总会有人听到,总会有用的。在微乎其微的概率里,期待着人性中愚昧的洗刷,公正的建立。也许,它的力量绝不亚于一颗原子弹爆炸的威力。不公正的对待,不是某一个人的利益受损。它,是全人类自身的利益受损。残障和异常,不是某一类人的专属标签。它,是全人类的。治愈和包容,也是全人类的。


分享给朋友: 
称呼* 邮箱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