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你们拍的残障,我还想说更多——《七十七天》影评

来源:残障历程   作者:陈玉珠   2021.02.21 18:42  浏览597



电影《七十七天》是以探险作家杨柳松77天孤身穿越羌塘无人区的真实事迹为蓝本创作。

电影中,希望穿越无人区的男主(赵汉唐饰)为了补给装备,在拉萨遇到了因意外而截瘫的女主(江一燕饰),从男主视角回忆与女主相处时的点滴的同时,穿插男主在无人区的经历。

影片用了四分之一的篇幅来描述了一个残障姑娘的一些生活和情感细节,四分之三的主线还是男主的无人区穿越历险。

作为一个嗜钱如命的人,所以对新上映的电影还是很挑剔的,一般不会掏钱去看。

可《七十七天》有“残障”+“无人区”+“独自穿越”等字眼的加持,“自由+励志+冒险”已经让我蠢蠢欲动,再加上自身残障原因,我和小伙伴相约去了电影院。

虽然《七十七天》对体现部分截瘫朋友的生活状态有着神还原:如搬腿穿鞋、大小便失禁、离不开轮椅,无法接纳自己的残障身体等等。。可看完电影我仍然觉得如鲠在喉,趁着脑海中还有电影的印记,我想说一说我对电影中加入的残障角色的一些个人看法:

首先,对于意外致残的个体来讲,心理过程通常会经历一下阶段:

痛苦期(致残初期,突然的改变往往让个体会有轻生的念头);

过渡期(个体对自己的残障状况有了一定的认识,生活上也逐渐有些适应,此时的意志力仍然十分薄弱,个体往往会强压内心痛苦);

成形期(身体状况基本稳定后,个体往往会产生两种截然相反的表现:或者是有持续自杀念头的悲观期;或者是有强烈的生活欲望,有战胜残障的不屈信念的奋发期)

《七十七天》加入意外致残的姑娘,导演很用心,演员的认真敬业也让我感动,残障姑娘的扮演者江一燕曾在采访中表示她拍摄《七十七天》的初衷是可以切身体会残障人士的难处,呼吁更多人来关爱残障人士,关注无障碍设施,尽自己所能为残障人士的生活带来更多便利。

很多电影都会集中表现残障人士身残志坚、阳光正能量,开始我也以为片方会娓娓描述处在奋发期的残障姑娘在拉萨认真享受生活,努力过好每一天的励志故事。没想到它反其道而行,更多的表现出一位停滞在过渡期,内外心理活动有时不一致,不接受现实,不接纳自己身体,不甘、忧郁的残障形象,这与过去影视作品中残障人士高大全的励志形象完全不一样。

艺术源于现实,又不仅仅体现现实,《七十七天》的重点还是在于“风景”、“穿越”、“冒险”,为了贴合剧情,不可避免的要做出一些让步。但其实不管是“残障励志”还是“残障消沉”都不是残障人群的真实现状,在现实世界中的残障者,遇到了女主经历的事情,他们会怎么办呢?我想来跟你讲一讲:

影片中描述的女主趴在车底换轮胎,男主要帮忙却被女主使劲推开,硬气的说“不需要”,就不太符合残障人群对于外界帮助的态度。通常,我们大多数残障人士因为无障碍设施不健全以及自身身体限制,在遇到一些困难时,非常渴望别人能够伸出援手,退一万步,就算我们可以自己胜任一些事情,谢绝别人帮助的时候,也是会礼貌的说“谢谢,不麻烦了,我自己可以搞定的。”所以,当你在路上真的遇到残障人士时,请您问一句“需要我帮你吗?”

片中还有女主教一群轮友单轮过窄门,确实体现了门宽不够给轮椅组带来的困扰,但是单轮过窄门仍需要借助第三方的力量,操作起来也会有危险。但这个场景几乎不会出现在现实生活里,因为轮椅星人购买轮椅时都会参考自己生活环境中一些过道的宽度,就算是出远门,他们也会在预定酒店时提前问好无障碍情况确定这种尴尬的事情不会发生。比起“单轮过窄门”,教大家如何正确测量轮椅宽度,如何在外订到合适的无障碍住所要更实用一点。

再比如,女主开的是一辆改装车,但电影中车速慢到连男主都嫌弃。事实上,下肢残障人士开的C5车,是通过在自动档汽车上加装手驾装置将刹车和油门改成用手操作,可以正常加速,他们也可能是高速上的老司机,怎么可能会慢到被后车鸣笛男主嫌弃?如果你说女主当时开的车是非法改装车,就是这么慢,那我只想说:生命只有一次,请远离非法改装车。

还有女主在途中想吃饭,面对台阶喊店家但无人应答,男主只能从背后拉着女主和轮椅上几级台阶。但其实,被人从后面拉上台阶,瞬间的压力对轮椅的轮胎伤害非常大,最重要的是存在安全隐患:人如果从轮椅上摔下去了怎么办?直说没有无障碍上不去台阶,跟老板要一碗面,男女主在台阶旁吃完,这种时刻提醒无障碍的缺失不是更加深刻吗?我的一位轮椅朋友就有过这种体验:他们想去吃饭,结果不是有高高的台阶“居高临下”,就是有密集的石墩“严防死守”,后来他们只能请求路人帮他们带饭在大路边上吃饭,他们说当时好多人围观,感觉自己特别无奈。

不过,女主向男主咆哮自己大小便失禁自己都嫌弃自己,女主对自己意外致残不甘心真实的反应了女主因意外致残而无法接纳自己残障身体的心理,包括后面女主和男主一起湖边饮酒,高喊“去他妈的命运”,也会让我潸然泪下,因为在每一位残障者身上,都会有一段这样的心路历程,非常真实。

影片至此,优美的风景和无人区的历险再加残障故事,《七十七天》于我而言算是勉强值得一看,可是,影片最后的画蛇添足让我对这个片子好感直线下降:

影片最后,镜头摇近坐在门内轮椅上的残障女主然后又慢慢拉远,只见残障女主从轮椅上缓缓站起,走出大门,笑着向镜头伸出了手。

这真的让我不寒而栗,我不禁想到综艺节目《机会来了》第一季里一个因车祸截瘫的姑娘的梦想:我想有一天我可以站起来,做一次完美新娘。不仅如此,平时和残障小伙伴交流会发现,大家听到最多的都是外界说的“孩子人不错,就是哪哪哪有毛病,可惜了”。

这种“残障可怕”的思维目前仍然占据整个主流社会,大多数人包括残障者在内对于残障仍是不接受并排斥的:残障就是痛苦、挣扎、是别人的负担、别人唯恐避之不及,坐轮椅的人必须站起来才完美。

正因为这种对于残障的否定,让我们这些真正普通的残障者在生活中遇到很多困扰,而且成为我们追求美好生活的阻碍:如果你是残障,你努力奋斗,大家就会说你身残志坚,被当作励志典型;如果哪天你颓废懈怠,大家就会说你身残志残,自甘堕落。总之,不论你做什么,大家优先注意到依旧是你的残障,而不是你是谁。

但是,残障真的能摆脱吗?我们来认真的开脑洞:其实,不论是谁,都会有一段或长或短的残障经历,当我们有某一段时间需要别人照顾的时候,我们就都有了残障属性:婴幼儿和年迈老人需要无微不至的照顾,他们属于某种意义上的短时残障群体;作为有自理能力的成年人,我们还会遇到比如骨折、车祸、暂时失明、短时间失聪、坐轮椅等等的暂时残障状态。换句话说:残障只是一种状态,只不过残障人士的残障状态更长一些而已。

如果能意识到残障只是一种状态,我们看问题的角度也就会开始转变:残障的我们没有错,我们只是换一种方式体验人生:我们的轮椅,就像自行车,都是运输我们的工具;我们的导盲犬、导盲杖,就像高度近视眼镜,都是我们的眼睛;我们带的助听器,就像常人带的耳机,都是我们聆听世界的媒介。

残障和非残障不一样,残障和非残障又一样。

残障VS非残障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我们只是用不同的状态,过好自己的一生而已。

最后:

《七十七天》作为风景片,值得去看,但在传播残障理念上,还差那么一小步。


分享给朋友: 
称呼* 邮箱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