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从生而不同到不同而生,要跨越多少障碍?——强行挑点骨头《叫我第一名》影评

来源:残障历程   作者:张皓宇   2021.02.20 13:57  浏览692



布莱德患有先天性妥瑞氏症,这种严重的痉挛疾病,导致他无法控制地扭动脖子和发出奇怪的声音。这种怪异的行为,让他从小不被周围的人理解,在学校里老师经常批评他,同学们更是对他冷嘲热讽,就连他的父亲也对他失望透顶。

小学时,因为没办法克制的发出怪声,而被学校认为是不受管教的坏小孩,不仅老师们不谅解,同学之间更是会取笑他这种行为。

到了初中,一次全校大会上,校长巧妙地让大家了解了布莱德的真实情况,并且也让布莱德说了一些自己的想法,让大家了解他并不是故意作怪,之后,他对自己就比较有信心了。

这次机会也让他有了成为一名教师的坚定梦想,即使这个病症可能会让布莱德在寻求教师梦想的道路上遭到众人怀疑,频遭受挫。

大学毕业后,他秉持着每个学生都值得被教导而很想当老师的想法,去各个学校面试寻求教职,但是,校方人员总因为他的症状而对他抱持著怀疑的态度,甚至还要求他上课中不能发出声音才会聘请他,这些种种原因让他感到挫折,但幸好有母亲一直支持他鼓励他,让他勇敢地面对生活,克服困难,在这过程中他也收获了爱情。

布莱德为了找到一个愿意接受自己的学校,布莱德不抛弃梦想,不放弃信念,默默努力着。最后,经过了大约25所学校的面试后,有一所学校肯招聘他,所以他终于成为了一位二年级导师 。

《叫我第一名》是一部很标准的励志电影。它根据真人事迹改编,讲述了患有妥瑞氏症的布莱德·科恩,因为无法控制的怪叫、抖动而备受歧视,经过不懈奋斗,终于实现梦想当上教师的故事。

这可以说是一部“爆米花励志片”,你不用费脑子,跟着我们帅气男主一路成长,自然会为萌萌哒小布莱德受欺负而揪心,会为他一一赢得工作、爱情而开心,并在最后布莱德获得“年度最佳教师奖”的演说中,和片中听众一起热泪盈眶。尤其到了片尾,再一次强调这是真人真事后,你会深感又被“隔壁家孩子”激励了一番,人家这样都这么优秀,我还有什么理由不努力!

好了,在开始有些尖锐的探讨之前,必须要声明一点,我很清楚这是一部商业类型片,从剧情到演绎已经很精彩,没必要苛求它的深度。但围绕这一电影,的确有许多可讨论的地方,包括如此产出这部电影的价值导向本身。你可以理解为我在鸡蛋里挑骨头,但总有些骨头,我不吐不快。

从情节上看,如果非要给这部电影挑个缺点,那就是男主的成长有点儿太“顺”了,一切的困难都恰到好处,走投无路的时候总会柳暗花明,仿佛是唐僧的八十一难,你看开头就会知道,最后一定会是happy ending。

从情节上看,如果非要给这部电影挑个缺点,那就是男主的成长有点儿太“顺”了,一切的困难都恰到好处,走投无路的时候总会柳暗花明,仿佛是唐僧的八十一难,你看开头就会知道,最后一定会是happy ending。

在学校受欺负,于是遇到了一位理解他的好校长;找工作屡屡遭拒,于是有一所学校接纳了他。过了这两个最大的坎,布莱德开始了近乎一帆风顺的汤姆苏人生——上帝呃不,导演说,要有段爱情,于是女主出现,迅速成为忠实迷妹;在学校担心因为怪叫被小孩子嘲笑?不存在!布莱德确实是一位好老师,体贴、尽责,孩子们很快就喜欢上了可爱的他。

总之,这部片子似乎生怕把生活表现得太残忍,让嚼着爆米花的观众不开心,整体的色调是如此的明媚,连给主角设置一些障碍都那么小心翼翼。

据我了解,大多数妥瑞氏症患者要想过上这么顺利的人生,还是不那么容易的。因为无法医治的抖动、挤眼睛、发怪音,他们常常被人觉得“猥琐”,被父母老师觉得这孩子“怎么就是改不了”,甚至被棍棒伺候,却没有布莱德那样的人生,很多人会终生在自卑中被陌生人避而远之。提一个影视角色,你可能会理解一点,《乡村爱情》里的“赵四”,他招牌式的挤眼睛、甩头动作,正是塑造的一个疑似患有抖动症的形象。

我曾看过国内导演将《叫我第一名》改编的话剧,色调比这部电影来说,要稍显冷峻一点。主人公的童年成长、求职乃至爱情,都更坎坷一些,对观众的冲击也更强一些,我想那更真实一点儿吧。想更了解这个群体的,还可以看一位“妥友”拍的纪录片,搜索《妥妥的幸福》即可。

那么,这部电影除了给男主写得有点“顺”、障碍设置得没那么足以外,似乎没什么问题,而这个小问题,白璧微瑕,这骨头挑得有点过于严苛了,对不对?

不对!这个问题深究起来,很大。

我管这个叫“少数派群体励志向”文学、影视作品的通病:它们原本要承担着“冲击公众固有偏见”的任务,要带着公众认识一个新群体、打开新世界的大门,但出于商业市场的考量,它们不仅没有做到这一点,反而在迎合公众的观念,提供符合大众心理预期的情节,不仅没有带给他们崭新的价值观,甚至还强化了他们心中的“固有偏见”。

当然,他们可以毫无愧色地说,这任务是我强加的。好吧,他们如果真这样说,我也没办法。

对《叫我第一名》而言,这一通病,体现在男主布莱德面对疾病的心态上,让我们来看看主人公面临“我是个妥瑞氏症患者”这个问题,是如何处理的。

纠结的布莱德

在主流社会的视角里,不论是天真无邪的孩子,还是西装革履的大人,男主布莱德·科恩的抖动、怪叫都被定义为“病态”的,归根结底的原因在于,他和别人“不一样”。

我们习惯了 “在集体生活中要遵从集体的默认规则,否则要受到惩罚”,当学生就要在上课时保持安静,当老师就要有端庄的仪表姿态,一个人在公众场合中,不能无故发出声音、做奇怪动作,这样会被称之为“不雅”。

对此,布莱德一方面在“对抗”一元化的主流价值观,希望以自己的存在破除大家固有的一些观念,比如“不停发怪音就不可能为人师表”,一方面,又渴望他自己能被这种一元化的主流价值观所认可、所接纳,注意,是在主流价值观不发生根本改变的前提下。

如果你发现了这一点,再看这部电影,就会发现,一脸阳光的布莱德,其实是活得有点纠结,有点矛盾。

这一点,我甚至认为,导演自己都没发现,只是当这部励志片既要呈现一种罕见人生、又要取悦观众时,前面提及的那个“通病”就跑了出来,让布莱德的人生状态总是显得有点“拧巴”。

比如,面对患有无法医治的妥瑞氏症这一事实,布莱德就在自信与自卑的状态中来回摇摆:当他处于“对抗”主流价值观的状态时,他是自信的、阳光的,认为自己无所不能的,而当他处于“求认可”的状态时,他是怯懦的、自我怀疑的。

你会说,不对呀,我看过电影,这小伙永远保持微笑,疾病好像对他来说从来都不是事儿,求职的时候那叫一个自信,除了小时候被欺负,长大后他有过自卑的时候吗?

有。具体而言,先是他求职屡屡被拒的时候,他很焦虑,围绕“要不要坦白自己是个妥瑞氏症患者”,很纠结:

“我第三次面试决定要完全不提我的妥瑞症。”

更明显的一处,是在爱情面前的迟疑。你会发现这么阳光自信的一个大男孩,真到了给出一辈子承诺的时候,不得不重新面对这个疾病带给他的痛苦与自卑——

“如果有一天她不想再跟我这种 我只是……我不想伤害她!”

在主流价值观看来,妥瑞氏症是不雅的、丑陋的,我们的布莱德和很多现实中的妥友一样,已经很棒,能够充分对抗这种歧视性的偏见,勇敢地告诉别人,我有妥瑞氏症,无法医治,但这并不可怕,也不会影响我的正常工作生活,你应该接纳我的存在。

可在爱情面前,这种一秒变自卑的心态,相信很多残障伙伴都感同身受吧。在一些具体的现实问题面前,我们往往还是逃不过主流价值观对个体的规训。

在时而自信时而自卑的背后,更深层的心态是,他是否真正接纳了自己是一个“妥瑞氏症患者”的身份?

简单来看,他当然做到了这一点。他总是嘴角上扬,侃侃而谈,不厌其烦地和别人坦白自己的疾病,,征求对方的体谅。

往深里挖,就难说了。有趣的是,当他谈起“妥瑞氏症”的时候,用词也是有矛盾的。

一方面,他把妥瑞氏症视为陪伴自己多年的伙伴,“伙伴”(companion)这个意象多次出现。一方面,他和妈妈又反复强调,自己并不能让妥瑞氏症打倒,不能“let it win”,这时显然又是作为“敌人”出现的。

那怎样才能做到不让妥瑞氏症“win”呢?怎样才能让布莱德在妥瑞氏症面前彻底走出自卑呢?答案是:成为“人生赢家”!

最终,布莱德靠自己的不懈努力实现了梦想,拥有了爱情,在拿到大奖收获众人赞誉的高潮中,故事圆满落幕。布莱德赢了。

没错,这是一个励志感人的好故事。但也正因如此,我会说它没有给观众足以有冲击力的价值观,而是在迎合观众的期待:我要看一个得了怪病的人如何战胜病魔并取得成功的故事,我知道他会经历自卑、挫折,我知道他会奋斗奋斗再奋斗,我知道他会成功。我看到了,很满足,也许我不能像他这么优秀,这么勤奋,但是感觉……喝了好舒服的一碗鸡汤啊。

还是那句话,我不应对这部商业片要求过高,但并不影响分析这部电影——它的最大问题在于,要求主人公变得足够“优秀”,来获得主流社会的认可,并以主流社会的认可,作为主人公人生圆满的标志;而淡化了另一面,需要社会更包容,允许多元的价值观存在,即使你不“不优秀”,你依然有尊严,来让更多生命有自由发展的可能。

为什么残障人士不喜欢“身残志坚”这个词

你可能会说,这就是一部人物传记,不是社会问题片,不是纪录片,何必要承载那么多意义呢?只是单纯地讲一段传奇,激励大家,不可以吗?

这就越来越讨论到关键处上了。以本片为例,你会发现,布莱德的故事虽然很感人,但是解决不了下面的问题——

如果布莱德的人生没那么成功,他该怎么办?

你得承认,片中的主角光环还是强了些,如果始终没有学校接受他呢?如果他没有那么顺遂的爱情呢?布莱恩是一个很优秀的青年,如果一个妥瑞氏症患者没有他这么出类拔萃呢?

多说一句,布莱恩在起跑线上最主角光环的一点还在于——他实在太帅了!以他的颜值,去操场溜一圈能带回一批迷妹,有点抖动、怪叫,恐怕还能引发不少花痴少女的尖叫,觉得太酷了。

而即便在这部电影里,这个整体上很温暖很明媚的世界,依然有着一些角落里的冰冷与阴影,光看这些,就够我们反思的了。

第一个“暗角”,是片中布莱恩的父亲,他认可主流价值观,无法接纳儿子妥瑞氏症的存在。他代表了许许多多残障、疾病孩子的家长,因为自身是“健全人士”,他们对残障、疾病是打心眼里歧视的。尽管无比疼爱孩子,但越是疼爱,越希望孩子能彻底地“健康”,如果不能,则承受着难以言说的羞耻、无助、愧疚和自卑。

布莱德小时候,他一再打骂这个儿子,为他屡教不改而暴怒;等到他长大,父子一直存在着深深的隔阂;终于,在一次聚餐时父亲面对已经“成才”的儿子,吐露了心声:

有时候跟你在一起很难受,我最讨厌跟你去餐厅,大家都用那种眼神看你,我觉得好无助,我这辈子都在帮别人修东西,但有样东西我一直修不好。但也许是我的错,也许是我遗传给你的。

根据我的经验,这一类家长的存在,是很真实可信的,太多太多。

第二个“暗角”,是少年布莱德在妈妈带领下遇到的“病友互助团体”。他们接纳妥瑞氏症的存在,不认可主流价值观的歧视,但却选择消极对抗、逃避,主动将自己孤立起来,在封闭的互助团体中寻找认同和接纳。

不知是否是因为布莱德原型人物的亲身经历,影片里把这个互助团体描述得极其排斥主流社会,令“外人”看了只会生厌。就我所接触的大量病友、障友互助团体而言,从没有这种封闭的气氛,相反,如何让病友被社会所尊重和接纳,是这样的互助团体一个共同的重要课题。

但影片对这一群体的态度也耐人寻味,面对这样一个被歧视、被侮辱的群体,片中并没有拷问是什么原因造就了他们的现状,是什么让宪法明明保障他们的权利,但依然被人排斥,只是把这群人描述得冰冷、怪异,似乎造成这个结果是他们自己的原因。总之,主角来了这里的唯一收获是,他一定“不能成为这样的人”,给了他发奋的动力。

而我们会看到,面对布莱德父亲、妥瑞氏症病友群体,这部电影依然没有贡献新鲜的价值观,它只是给你看了一个陌生世界的冰冷、残酷,让你看到他们的无助、无奈,让你意识到幸好自己没有沦落到他们的境地。

并且,你会觉得对妥瑞氏症这样的群体,就是这样的两种人,一种人抱团当愤青可怜巴巴,一种人是人生赢家是你的榜样偶像。

你原本,也就是这样去揣测你眼中的“弱势群体”的。你看了这样的电影,类似的催泪煽情的报道,也只会更加强化你心中的这个印象。

而社会的价值观,也就谈不上多元、包容,因为你不了解一些人的真实生活是什么样的。有一天如果你有了一个妥瑞氏症的孩子,你会和布莱德爸爸一样陷入空前的羞耻、愧疚、无助和自卑中。

而对于这样的残障、疾病群体,就要面临本文题目所提出的那个问题:一个生而不同的人,要经过怎样的努力,跨越多少障碍,才能让自己的“不同”可以被公众平等包容地对待,可以自由自在地“不同而生”?

布莱德,身为一名稍有障碍的本身极为优秀的青年,依然要打败许多根深蒂固的歧视,依然要面对被主流价值观规训后的自卑,而他的“病友”,他身边的家人,依然被固有的社会偏见、价值观所折磨,那更多的身体障碍更严重一些的小伙伴呢?

一个传奇的励志故事,最大的问题在于,不具有足够的真实性和普遍性。这也是为什么,我发现身边的残障伙伴,大都不喜欢“身残志坚”这个词,不喜欢一些能把普通公众看得眼泪哗哗的残障人物故事。因为这些作品在“残”和“坚”的两个维度上,所表现的,只是观众预期的“可怜”和“奋斗”,而不是残障群体的真实人生。

靠这些励志故事,是无法真正帮到被主流价值观、固有偏见所歧视的残障群体的。我们需要的,是对生而不同的个体的欣赏与接纳,这种接纳并不因为对方做出了什么成就而格外加分,也不因为对方有什么特立独行的存在而减分。

毕竟,每个生命的价值,本身就在于它的独一无二。就说妥瑞氏症吧,可能恰恰给了人一个机会,一个不同而生的机会。

说回来,对于《叫我第一名》这个故事,有一段继母鼓励布莱恩的话,我是很喜欢的,放在这里,做为结尾,鼓励自己,也想鼓励每个人:

你说的对,你是不正常,你有教学的天分,这不是克服了妥瑞症的障碍,而是因为妥瑞症。


分享给朋友: 
称呼* 邮箱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