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媒】人物:双拐抡起,敌不过媒体

来源:《有人杂志》   作者:刘姝汶   2014.06.16 10:52  浏览666

我想说,残障人没有媒体上报道的那样悲催,本人来说,除了双拐,就是个普普通通的上班族。媒体报道应该侧重于残障群体可以做什么,而不是我们只能等着被帮助

我经常会上网搜索一些残障大学生、残障成功人士、残障企业家、残障公务员、残障人工作等等信息,怎么说呢?大学的时候,全校就我一个人是拄着双拐的,是校园里面一道“靓丽风景线”。生活中,只是网络上认识一些残障朋友,现实里见过的却很少。工作后,满满办公室都是些“西装革履、相貌堂堂”的职业人士,根本就见不着残障人,有我这么一号,成天也跟个奇葩一样。

这些年,对朋友,我永远是没心没肺的女汉子;对老师,我永远是自立自强的好学生;对同事,我永远是雷厉风行的执行者。一切看似美好,但总有很多人很多事在不断提醒我,我跟别人不一样,因为我是残障人。可我在现实生活里,又很少能找到残障朋友进行沟通。从小到大,我家庭条件不好,身体条件不佳,街道和社会上对我会有很多的照顾、帮扶,也经常与媒体打交道。我除了拄双拐跑路慢点,那也是上蹿下跳、左右互搏,双拐抡起,天下无敌,生活完全能够自理。

当我遇上媒体,大部分时候,我根本控制不住。媒体总是喜欢采用苦情戏,博取大家的同情,来制造一些噱头。比如,乘坐公交车出行对我来说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媒体偏偏要报道一个拄拐者上下车的艰难。青岛的地形基本上都是坡,但是来到青岛6年了,我已经习惯了这样的地形,可媒体偏偏要我讲述爬坡的艰辛。我家庭条件是艰辛一点,能提供的生活费相对土豪略低些,但是我做了很多兼职,平常去食堂的话,基本还是想吃啥就吃啥,可媒体偏偏要让我挑最便宜的饭,然后自己拄着拐,特别不容易的拄着拐,走到座位上。我的性格比较像男孩子,平常不大喜欢买衣服,媒体非要在这点做文章,XX一件衣服穿了多长时间,上面补丁里三层外三层。我跟其他女生一样,也很爱美,爱自拍,但是媒体非常喜欢拍出来惨兮兮,不美观的照片来吸引别人同情。

我还特别反感说什么因为社会好心人的救助,XX感动的眼泪哗哗的,家属跪下来磕个头啥的。还有节假日的时候,过来送个油啊、米啊,就拍个大特写,最过分的一次,妈妈的贫血被描述成因劳累过度,突然昏倒在地,查出来是癌症……

但很多时候,面对媒体,我也没办法反抗。街道有需要,学校有需要,爱心人士有需要,我不能拒绝很多人的好意,只能将也许是过度的自尊掩藏。

刚刚大学毕业的时候,就业形势很不好,同学们都有些着急。当然,作为残障人,我也很着急,很担心自己会不会找不到工作。从自己的网络调查来说,从整个媒体报道的情况来看,残障大学生的就业形势非常不好。当时看过的报道,大体上都是关于投了多少简历,然后被拒绝,最后是好心企业伸出橄榄枝这个套路。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北大英语博士郭晖(坐轮椅)投上百份简历,但都因为残障受拒的报道。这个对我的打击非常大,我也是读英语专业的,突然觉得即便是努力了,读到了博士,也是没有用的,因为我们的身体状态永远没有办法被社会接受。所以放弃了继续读研,只想能找个收留我的地方工作。如果有人现在问我,残障大学生找工作难不难?我会说,确实难,但是如果你有能力,努力去证明自己,不难。

当时,因为外界的舆论报道都是关于残障大学生就业困难的,解决的方法也都是靠爱心企业伸出援助之手,很少看到对残障大学生能力的肯定的,或者是残障人如何提高自身职业素养的信息。所以,我在开始找工作之前,已经认为自己找到工作的机会非常渺茫。于是萌发了与媒体合作,全程记录自己找工作的过程,通过自己的经历,呼吁社会对于残障群体就业的关注度的想法。

基于以往经验,我跟媒体提前讲好,希望能够按照自己的思路来合作,不是弄一些所谓的噱头,然后不了了之。

岂料合作刚开始,我就已经找到了合适的单位,但是本着负责和帮助更多的残障朋友的态度,我推了那家企业,重新开始找工作。首先,媒体这边一直跟我强调投简历的数量,让我大批量的投简历,通过数据对比来营造出残障大学生找工作的不容易。于是,我就海量的投简历,甚至有时候专业不符的也投上了,最后报道的时候标题很吸引人:残障大学生,英语专业八级,上千份简历无人录用。再次,首次报道之后,正好那天周一,可能看到报纸的人数比较少,没有几家企业联系。媒体没有跟我商量,直接来了个后续报道:残障大学生求职,5家企业抛绣球。最后,报道后几天,几家企业比较感兴趣,约我面试。记者全程跟着,有一家很注重隐私的老板当场就翻脸了。因为联系的企业很少,说实话,我很失望,报道中却说我沉默了长达5分钟,随后情绪稍显激动,表示感激之类的,实在很荒唐。

如果时光可以倒流,让我再选择一次,在找工作上会不会再次跟媒体合作,我会说不。

工作了之后,很多想法都改变了,我觉得在社会上,能力和经验最重要。第一份工作中,我花了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去充实自己,提高含金量。两年之后,我选择了辞职,寻找更好的平台,一个星期内我就找到了合适的工作。现在的我,也不会盲目的相信网络媒体上的报道,而是选择性的阅读。媒体对于残障群体的定位永远是弱势群体,因此,企业永远害怕背上这个负担。

我想说,残障人没有媒体上报道的那样悲催,本人来说,除了双拐,就是个普普通通的上班族。媒体报道应该侧重于残障群体可以做什么,而不是我们只能等着被帮助。

盲人大学教授、残障翻译家、速录师、摄影师、画家、老师,摘掉残障的帽子,这些案例比比皆是。他们与非残障人,没有什么不同,都有自己的方法,只不过是突破了人们常认为“残障人不能”的局限。这样的故事,曾在我灰心沮丧之时,鼓舞着我,给我奋斗的力量。

希望,未来媒体关于残障群体的报道方式能够改变下,从而给更多残障朋友以方向,也让非残障的人能够更了解我们。

分享给朋友: 
称呼* 邮箱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