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全世界都在期待

作者:Haben   2013.11.25 11:33  浏览1938
摘要:我们与北京的残障人及法律界的交流碰撞出了很多全新的思路。中国文化强调统一而美国文化更强调个性。通过这次的交流,我们认为融合了中美两国文化特点的社会环境才能为残障人提供最多的人权保障,既具备集体责任感又能尊重个体差异。

【编者按】哈佛大学法学院首位先天性听力与视力双重障碍的学生Haben Girma和爱荷华大学法学院学生Tai Blas(曾任美国盲人学生协会会长),3月份曾到北京进行了为期一周的访问,他们与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师生、一加一的残障人士以及相关法律工作者、特殊教育从业者开展交流。上期《有人》杂志对话Haben,引发大量读者关注。Haben回国之后,在博客中描述了她的这次中国之行,小编经过精心挑选,编辑成文,希望读者满意。

我们与北京的残障人及法律界的交流碰撞出了很多全新的思路。中国文化强调统一而美国文化更强调个性。通过这次的交流,我们认为融合了中美两国文化特点的社会环境才能为残障人提供最多的人权保障,既具备集体责任感又能尊重个体差异。

关于残障人高等教育

人民大学目前还没有录取视障学生,原因有多个方面。在中国,和他人一样,顺利答完高考试卷对盲人学生来说几乎不可能完成。中国的高考制度有很长的历史。高考制度最根本的设计原则是,认为考生们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同一方式进行选拔,是最公平的考试方式。为残障学生提供合理的便利,至少从表面上看是与这一原则相抵触。政府基本上没有为残障考生提供参加高考的便利条件,只有非常少数的残障学生凭借自己的办法能够参加高考,这其中只有极个别可以进入人民大学这样的一流大学深造。尽管致力于残障权益的倡导者们在试图寻找为残障考生提供便利的可能,但目前这样的选择依然非常有限。

Tai和我与人民大学法学院韩大元院长讨论,关于在全国高考对残障考生全面放开之前,能否采用特殊的录取方式。在《美国残疾人法案》尚未通过时,学校有时会对申请入读法学院的视障学生免除法学院入学考试(LSAT)成绩的要求。人民大学应该招收合格的残障学生,他们的存在将有助于培养为残障人权益鼓与呼的倡导者,保障所有公民的权利。我们也认为学校应录用残障教师,为法学院创造更包容的环境,贡献更多智慧。

长城之行

在中国的最后一天,我们也开始了最后的大冒险,我们邀请一加一的盲人广播制作人吴双一起登长城,他是全盲。

我们对着在面前停驻并拍照的游客完全无视,兴致高昂地游览,毫无畏惧地展示我们盲人的行进技巧。

Charles说:“还有20步就到啦!”

一位热心游客提醒道:“不止这些呢,后面还有300步!”

人们毫无悬念地注意着我们,也看到我们又唱又跳的样子。往下走时我们又轮流为其他同伴当起了摄影师。

与残障权益倡导者一同爬长城本身就有很特殊的意义,我们为已经拥有千年历史的长城增添了新的一笔。

在这趟北京之行之前,我一直没有意识到自信和独立技能对我是怎样的重要。装备有GPS定位和文本语音转换功能的智能手机让我的旅行更容易。但是比这些更先决的条件是,我们接受过技能培训,知道怎样用盲杖出行,怎样向行人问路以及感谢他们的帮助。

然后,在这儿之前,还有一个更为先决的条件,同时,也是我们在期待的,是全世界在期待的,那就是一个更为包容的环境。

答中国读者问

提问:为什么我们要一视同仁地对待你呢?

回答:这个问题问的真好!你应该让一个秃头的人假装有一头长长的秀发吗?你应该要求他去上被隔离的学校吗?答案当然是不。盲人有时候确实需要帮助,尽管这种情况比你想象中要少得多。没错,盲人与有正常视力的人确实不同,但是这些不同的地方比你想象中少。盲人只是没有视力。这当然会比较麻烦,但是这也只是没有视力而已。

认为残障人一无是处的假设是平等最大的障碍。既然盲人和有正常视力的人基本没有什么不同之处,社会自然应该同等对待。

提问:美国有盲道吗?

回答:没有,看到北京的盲道我们感到非常新鲜。

北京许多人行道上都铺设有盲道。美国的情况很不一样。美国政府将资金投放到用手杖出行和导盲犬的培训方面,鼓励盲人自己出门。

中国在盲人的技能培训上还非常欠缺。尽管一些低视力学生可以进入普通学校,并在家人和辅助科技的帮助下受教育,但是盲文和手杖出行的技巧却只在盲校教受。北京盲校的高年级生有两个专业可供选择:钢琴调音和按摩。

盲校校长对怎样教导听力和视力双重障碍的孩子很感兴趣。Haben解释说,这样的孩子可以学习手语进行交流。拥有视力的聋哑儿可以通过视觉分辨信息,听力和视力双重障碍的孩子可以把手放在做出手语的人手上,通过他们的手获取信息。目前听力和视力双重障碍的孩子在中国还没有办法接受教育,他们希望未来能够看到这样的教育项目在中国开花结果。

分享给朋友: 
称呼* 邮箱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