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老盲屌丝的香港逆袭之声音信号灯篇

来源:一加一   作者:杨青风   2013.05.30 18:46  浏览582
摘要:一个城市之所以发达,或许真的不在于有多少高楼大厦,多少世界五百强公司。而更在于对每个人生活细节的关注,这种细节无处不在,这座城市的品质也便无处不在了。

在北京,向我这样的屌丝盲有个重要标志——出门没人领,全靠盲杖捅;尽管自己走,但因为熟悉路况,大多数情况到也应付自如。唯独是过马路,因为看不到红绿灯,每次都只能凭着听力和运气上演“生死时速”。本以为世界上向笔者一样的屌丝盲,在过马路这个问题上都有同样的困难。但一次香港之行却改变了我的看法,也让我更加相信一句话:方法总比困难多。

走在香港的街头,几乎随处能听到类似于摇铃铛的声音。这不是北京街头的磨剪子抢菜刀,而是交通信号灯发出的声音提示。通过这个提示,我可以得知现在是红灯还是绿灯。

提示音的速度分为快速、慢速和中速。快速代表绿灯,慢速代表红灯,中速则代表黄灯。

在一个路口,我听到快速提示音,也就是绿灯,便从容的走向马路对面。突然声音由快速变成了中速,我意识到要变成红灯了,抡着盲杖,三步并作两步跑到马路对面。此时提示音已经由中速转为了慢速,也就是已经转成了红灯。我会心的笑了:为自己突然长出的“眼睛”,更为一种不用人带也能过马路的自由。

尽管马路上车多人多,但红绿灯的提示音仍然十分清晰。据说周围的居民也曾因为信号灯声音过大,向政府提出意见。但政府并未马上取消声音提示,而是向视障群体及相关社会组织进行了咨询。最后的解决方案是:从国外进口了一种能够根据环境噪音分贝大小自动控制声音大小的提示器,这种产品可以根据周围声音的大小而调整自身的音量;这样,信号灯通常白天声音比较大,而晚上车少的时候,音量就会自动降低。既满足了视障人群的需要,也不至于对周围居民的生活造成太大影响。

有些时候,残障人的需求看起来和大家有些冲突,但通过协商和沟通是能够达成一致的,真的不是非此即彼。但这里面,一定要有利益相关方的参与,残障人的意见与建议不可以被别人所代表;非残障人的利益,也不能被对残障人的所谓的“同情”绑架。

尽管我是一个屌丝,但还好没有失去对生活的热情与新鲜事物的好奇。在香港街头走过几回马路,便不由自主地寻声摸去,想看看这种方便的信号指示器是不是能闪花我的钛合金狗眼,是不是只有香港的“高帅富盲”才可以享受到。

一摸之下,我又发现了一个特别的小装置:在电线杆上约摸齐胸高的位置有一个带箭头的装置。经研究并向港产屌丝盲证实,这个箭头可以提示视障人过马路的方向。在仔细摸,箭头还会随着提示音的快慢进行频率一致的震动。原来,震动是用来提示聋盲人过马路的。

好吧,我承认当时我有一种泪崩的感觉,回想起在国内过马路时的那种无助与恐慌,还有偶尔能依稀听到的、混杂在车马嘈杂声中的传说也是提示器的嘀嘀声,真是感慨颇多。突然感觉,一个城市之所以发达,或许真的不在于有多少高楼大厦,多少世界五百强公司。而更在于对每个人生活细节的关注,这种细节无处不在,这座城市的品质也便无处不在了。

细节是魔鬼。所以,站在香港街头,我也就明白了,为什么那么多和我一样的来自大陆的屌丝都想把孩子生在香港了。


分享给朋友: 
称呼* 邮箱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