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属】三代同堂的都“挺好”和“都挺好”

来源:残障历程   作者:哆啦B梦   2021.02.24 14:29  浏览506

我是哆啦B梦,我正参加“我与《残疾人权利公约》的故事”征文活动。残障人发声,你听见了吗?


故事呈现


也不知道为什么,看到这个征文活动时一下子想到了我外婆的故事。


我的外婆已经80多岁了,腿脚已经很不便了,稍微走远点,都会感觉很累;眼睛也看不清了,耳朵也不太能听见了,牙口也不太好了。


外婆经常感叹:人老了,机能都退化了,真是不中用了!


平日里,外婆的生活也比较单调,一直以来习惯用方言沟通的她,听不懂普通话,也不会使用智能手机,年轻时生活艰苦,全心扑在家庭上,也没有发展过爱好。当日子一天天过去了,子女和孙子都长大了,不再需要外婆\妈妈的照顾,她便感觉生活没有了寄托,而飞速发展的时代和机能渐渐退化的身体,也让外婆觉得不知该如何去尝试新的事物,如何寻找与子女和孙子们聊天的“共同话题”。


我们全家都非常爱外婆,一直想努力寻找一些适合的方式与外婆“互动”,苦苦思索后,我们想到了一个“两全其美”的方案,就是:进行家庭聚餐。我们觉得吃货不分年龄,而且,饭桌上只要讨论一下菜肴的口味就有共同话题了,这个活动方案,可谓老少咸宜。


只要您开心,每次聚餐“都挺好”


我们孙辈几个,很自然地承担了每次聚餐的策划工作,而且每次进行策划时,我们都会特别关注外婆的身体情况。


我们会选择外婆家附近的餐馆聚餐,因为外婆的腿脚已经很不便了,走那么远,她也吃力,我们照顾她,也会有点麻烦。


考虑到外婆的牙口不太好,我们每回点菜,都会点豆腐、鱼还有上汤的青菜,尽管这三个菜,我们都不太爱吃,但这三个菜一定是外婆能够吃得动的。


每次聚餐时,外婆都会重复她那句“百说不厌”的话语:我年纪大了,什么都不懂,你们想吃什么就叫,不要怕贵,外婆来买单,只要和你们在一起,我吃什么,都开心。


每次,能听到外婆这样说,我们也会感到很欣慰。只要外婆能吃得好,我们吃点不爱吃的菜并没什么,附近的餐馆都去得有些厌倦了,又怎么样?每次聚餐时,看到外婆灿烂的笑容,我们也就发自内心地感到快乐。


一个游戏,让我感觉“整个人都不好了”


大学里的某一天,有一位残障的师姐到我们学校进行了一场有关联合国《残疾人权利公约》的工作坊。


我去参加了,因为我是学校“爱心社”的成员,被强制要求参加,其实,我并不知道残障议题和我有什么关系,甚至为这场活动,占用了我宝贵的期末复习时间,而感到有点厌烦。


我没想到,那位师姐竟是通过一个个游戏,带我们了解《残疾人权利公约》的知识的,我更没有想到,其中一个游戏,让我回想起了和外婆聚餐的往事,让我感觉,每次看起来“都挺好”的三代同堂聚餐,其实一点都不好。


这个游戏叫“世纪大难题之今天吃什么?”目的是让参与者探讨怎么样的参与,才是真正的参与。


图片

游戏规则如下:


A、B、C三人为一组进行游戏


A和B通过三轮的讨论,要决定今晚带C去吃什么。


第一轮讨论的时候,C全程不能说话,就算说话了,A和B也不能听她的。


第二轮讨论的时候,C可以表达自己的想法,但A和B要想出各种理由来反驳她。


第三轮讨论的时候,A和B要想出各种理由,试图说服C接受她们的决定。


在这个游戏中,我扮演的是C,在整个过程中,我的需求和我表达的意见,几乎都是没有被A和B用心地去倾听和感受过的。这让我有了一种被他人支配的恐惧,原来被人打着“为你好”的理由去说服,真的是感觉“很不好”!


游戏结束后,师姐引出了哪些《残疾人权利公约》的知识,我已经记不清了,但有这么一刻,我感觉愧对外婆了,因为我们安排聚餐时,从来就没询问过她自己的想法。


只要不给你们添麻烦,我就“都挺好”


有一天,外婆来我家,与我一起享受“二人世界”。


在外婆投入看粤剧的间隙,我随手拿起了手机,浏览公众号的推文。


正当我为某美食公众号上,一篇关于灌汤包的推文馋得不断地咽口水时,看完粤剧的外婆好奇地把脸凑到了我的手机屏幕上。如果放在以前,我会认为,外婆根本就看不懂这些新潮事物,而随便敷衍一下她就罢了,可是想起了在那个“今天吃什么?”的游戏中,感受到的被支配的恐惧,况且灌汤包她又能咬得动,如果她喜欢吃,我们就不必每次都陪着她吃豆腐,我便试着给外婆介绍公众号上推荐的灌汤包,并问她:以后聚餐就带您去吃这些美食好不好?


那一刻,我分明发现外婆的眼里闪过了一丝亮光,但半晌又黯淡了下来。


她看着我,有些沮丧地说道:我连这些食物都没听说过,也不知道是否能吃得习惯,再说了,我也不一定咬得动,带我去吃这些美食,太麻烦你们了。


听完外婆的话,我不禁有些心酸——每次策划,我们都自以为非常照顾外婆的身体情况,为的就是让她能开心地参与到聚餐中,却不曾想,外婆居然有了心理负担,竟然觉得在麻烦我们。


还没等我从心酸劲里缓过神来,外婆又接着说:每次聚餐,你们都要为了我而选择附近的餐馆,明明不喜欢吃鱼和豆腐,却因为我能吃得动,每次都点,我真是,老了,不中用了,处处需要被你们“迁就”!


我心一颤,连忙说:不是的,外婆,我们现在流行的食物里也有很软的,您可以吃动的,我们都很爱吃,下次,我们和您一起去,如果距离远,走路不方便,我们就打车去。


当我对外婆说完这句话时,我突然猛的意识到:以前带外婆聚餐的时候,我们的想法怎么就那么“死板”,老把目光停留在她无法走远路上,却没有想到,一辆出租车,就能解决这个难题;说到外婆能吃得动的食物,就只想到:豆腐、青菜、鱼。真是笨死了。


那一刻,我的眼泪也在不知不觉中下来了。我想,外婆平时的感受一定会比那天,在工作坊中的游戏中扮演C的我更难受,在那个游戏中,我对A和B的决定不爽,就可以大声吐槽出来,即使他俩都不听我的,我也发泄了自己的情绪。


然而,外婆却因为想着不给我们添麻烦,而一直把自己的想法压抑在心里,并且隐藏着,害怕我们发现后会不开心,害怕自己辜负了我们的一番心意。


想想办法,改变一点,就真的“都挺好”


那天,我召集了我的表兄弟姐妹们,一起找出了现今流行的,比较松软,外婆能够吃的食物,列成一张表,一个个食物去用外婆能够听懂的语言和她介绍:比如,我们会告诉她:寿司就是用紫菜包着的饭团,比萨饼就是带馅的“烙饼”,咖啡的味道;苦中带甜,等等……


在我们通俗的表达中,外婆似乎对品尝新鲜的美食跃跃欲试了,看着各种美食的图片开始认真地挑选起来,最终决定先去品尝寿司,并指定要去美食公众号上推荐的某家寿司店。


一看到那家寿司店,咱几个孙辈便犯了愁,寿司店离外婆家不远,步行20分钟就到了,那么短的路也没有出租车愿意载我们去,然而那段距离,对于外婆来说却很远。


了解到这个情况,大表哥便丧气地说:算了吧,别折腾了,没有车子去,外婆走得太累了,就在附近找一家寿司店吧,反正都是吃寿司,外婆都没吃过!


就在大家准备默认了这个方案时,表妹忽然小声地嘀咕:可是,外婆最想去的,还是公众号上推荐的那家寿司店呀,也许我们慢慢扶着外婆就能走过去!


她的想法很快被咱否决了,因为大家觉得:这段路程,即使被人扶着慢慢走,外婆也走得很吃力。


最终,我们在外婆家附近找了一家店,满足了外婆品尝寿司的愿望。那天我们吃得很起劲,外婆也胃口大开,边吃还边说:下次一定要去公众号上推荐的那家寿司店里,尝尝味道,哪怕走得很累,也一定要去吃一次。


听了外婆的话,我们都笑了。这时,表弟突然大喊起来:对呀,我们可以带个轮椅,把外婆推到餐馆呀,这样外婆就不会累了!


大伙恍然大悟地“哦”了一声,哈哈,看来,有了机智的咱们,以后外婆可以和我们一起策划聚餐了,我们一起去吃彼此都爱吃的东西,并且打卡的餐厅也不再局限在外婆家附近了!


尾声:《残疾人权利公约》与我何干?好像挺有用的!


直到现在,这个故事写完了,我仍然害怕这个故事不符合这次征文活动的要求。我的外婆,虽然身上出现了与残障人士相似的情况,我们也认为她和一般的残障人士是有区别的。


她只是老了,身体机能退化了。


残障人士,很多时候,是一出生就有残障了。


曾经,我也不知道残障的议题,与我这个普通人何干。


那次活动后,有关《残疾人权利公约》的知识我也就再也没有了解过了,然而我却一直记得,有一位师姐,曾经在介绍《残疾人权利公约》的“充分切实地参与和融入社会”的原则时,和我玩过一个“今天吃什么?”的游戏。


我想,如果不是这个游戏,我可能会一直觉得被我们策划的那些祖孙聚餐“都挺好”的,而不会去反思自己的做法,倾听到外婆内心的声音。


我很感谢那次游戏促使我们对与外婆的聚餐策划进行了改变,也很庆幸,因为这样的改变,现在我们和外婆的每次聚餐,从一种相互的“迁就”,变成了“共同的快乐”。


这也许,也算我与《残疾人权利公约》的一个故事吧!



分享给朋友: 
称呼* 邮箱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