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路】当“未来”全部成为“已知”……

来源:残障历程   作者:小咸鱼   2021.02.24 13:16  浏览510


想要解开“十万个为什么”的女孩

我是一名资深的视力障碍者,资深到什么程度呢?我不仅“残”了,而且通过目前的医疗手段,无法改变现状。

我的脑海里,天天都会浮现出“十万个为什么”!

为什么我要就读在寄宿制的盲校?

为什么只有在春游时,我们才有机会走出学校逛逛,就不能像普通的同龄人一样,时不时自己规划路线,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为什么,当同龄人在进行各种各样的职业体验时,我们却常常被教育:要好好学习按摩,将来成为一名出色的按摩师?

……

有的人曾经告诉过我:这些“为什么”很难找到答案。

我不甘心,我不愿意就这样白白地看着我的未来,我的生活方式,从小就已经被“限制”了,我不愿意当我还是一个懵懂少女,我的人生就已经被规划到了中年甚至是老年,我的生活半径就已经被局限在了很小的范围。

如果“未来”全部成为“已知”,生活岂不是很没意思!

这绝对不行,就算没人告诉我这些“为什么”的答案,我也要试着去寻找答案,逃离那“被定义”的人生。

逃离“被定义”人生的第一步,也许就是先学着独立出行了吧!

从小,父母也常常教育我:要慢慢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因为再爱我的人都无法陪伴我一辈子,总有一天,我要学会独行。

我相信:当我能够独立出行的时候,我自己能去完成的事情也就更多,选择的范围也就更广了,最重要的是,如果我能照顾好自己,能更自如地行动,也有超群的学习成绩。说不定我可以到国外去留学,逃离视障人因为无法参加普通高考。而只能读针灸推拿专业或音乐表演专业的局限。

没准,学成回来,那些脑海里的“为什么”就有答案了,说不准,我还能用我所学的专业知识,帮助更多和我情况相似的伙伴。

然而,想象很美好,现实却很残酷。


世上本没有那么多“为什么”,谁让我是盲人呢!

当我真正开始尝试出行,才猛然发觉,外面的世界,真的是障碍重重呀!

我找不到完整的盲道,即使找到了,盲道上也会经常遇到摆摊的小贩,和乱停放的自行车;只要我出现在大街上,就会引来路人百分之百的“回头率”,人们对我指指点点不停地问我:这么好看的姑娘怎么就偏偏看不见了呢;是因为什么原因而看不见的;尝试过把它“治好”吗;都去哪里看过病……哔哩哔哩,拉着我说一大堆,简直没完没了……

面对这样的状况,我和我的家人都感到很无奈,虽说我想尝试独立出行,还憧憬着有一天能到国外留学,学习我喜欢的专业,但眼前的障碍又能怎么跨越?即使成功跨越了眼前第一个障碍,往后可能还会有N+1个障碍等着我。

我绝望了,也许那些从小一直思考着的那些“十万个为什么”早就有了一个答案,那就是——因为我看不见!

因为我看不见,我无法到普通学校上学;因为我看不见,我无法参加普通高考,也无法拥有更多样的选择;因为我看不见,出行路上就难以避免的引来关注度,并且都要让人陪着;因为我看不见,所以很多工作我都做不好,只能学习按摩,而在很多人眼里,按摩师就是盲人的“标配”职业……

我恨透了那“被限制”和被“定义”的人生,可是,那又能怎么样?谁让我眼睛看不见,还治不好了呢?这只能怪我咯!要逃离那“被定义”的人生,要跨越的障碍想跨越也跨越不完。

算了吧,独立出行有困难,我要出行,就让人陪我算了,要买个什么东西就让人帮我买回来算了,反正身边的不少人也告诉我:让人帮我带个东西回来,比我自己走出去买要省事得多,也许,我真没什么必要独立出行吧!

算了吧,普通高考参加不了,出国留学对我来说太遥远,我就去学可以通过单考单招录取的针灸推拿专业吧,就像身边的视障同学说的,学好了按摩,起码以后有个生存之道。


“为什么”无解,人生只能被“限制”?NO!

“算了吧,谁让自己的眼睛看不见呢?”我一遍遍地试图说服自己接受这因为视力障碍,而被限制,被定义的人生,却发现始终无法做到。心底,那个想要自由出行,想要学习心理学的愿望始终没有办法忘怀。我多么希望能有一个声音出现,并且告诉我:不要放弃自己想做的事,只要坚持前行,总有一天,我可以主动选择自己想要的人生。

在2015年那个冬季,我正在上大学,在一次有关残障女性的主题工作坊中,我第一次听到了内心一直期待的那些“声音”。

这些声音来自联合国《残疾人权利公约》(Convention on the Rights of Persons with Disabilities,简称CRPD)。

CRPD中指出:残疾是 一个演变中的概念,残疾是伤残者和阻碍他们在与他人平等的基础上充分和切实地参与社会的各种态度和环境障碍相互作用所产生的结果。

CRPD对我说:要尊重差异,接受残疾人是人类多样性的一部分和人类的一份子。

CRPD还告诉我:“机会均等”是一条很重要的原则,合理便利是根据具体需要,在不造成过度或不当负担的情况下,进行必要和适当的修改与调整,以确保残疾人在与他人平等的基础上享有或行使一切人权和基本自由。

听到这些“声音”的那一刻,我忽然强烈地意识到:

“看不见”真的不是我们的错,其实,“残障”也只是一个特点,只是一种“差异”,代表着“不同”。就和头发长短一样,没有好坏高低之分。真正让我们的生活遇到很多问题的,不是“看不见”这个特点的本身,而是因为这个特点没有被尊重,缺乏个性化的支持。

就拿普通高考来说吧。以往,视障学生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障碍,比如:无法阅读纸质试卷;考试时间不够,不认识汉字等等,这些障碍可能会让很多视障学生与普通高考无缘。

当2015年5月教育部、中残联联合下发《残疾人参加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管理规定(暂行)》,我国的普通高考合理便利制度正式开始实施。当年就有视障考生在高考考场上申请了使用盲文试卷和延长考试时间的合理便利,最终成功参加了普通高考,并进入自己喜欢的专业学习。在这件事情中,视障学生能顺利进入普通大学学习自己喜欢的专业,并不是因为他们眼睛被“治好”了,而是他们申请到了考试的合理便利,从而有机会和普通考生在同一平台上竞争。


改变,源于坚持不懈的行动

比了解到高考合理便利试行,视障人士从此可以选择参加普通高考的案例更让我震撼的是:2014年的时候,46岁的盲人李金生,就拿到了普通高考的“入场券”,用盲文试卷参加了普通高考。虽然过程中遭遇了很多艰辛,虽然最终还是没能申请到他想要的用电子试卷参加考试的合理便利,他还是很珍惜当年高考的那次机会。

面对媒体记者的采访,李金生表示:这是我一个人的准考证,也是“后来者”的“通行证”。果不其然,盲人高考进入了当年的中国人权白皮书,“合理便利”这一《残疾人权利公约》的专业术语见诸各大媒体。

听到“李金生参加高考”这一案例的那一刻,我忽然想到:如果当年李金生,因为在申请权利的过程中,遇到了阻碍,就选择了放弃,那么在第二年高考时,视障人参加普通高考时“合理便利”也不会那么快就有了制度保障。

也许行动未必带来改变,行动的过程也会非常漫长而坎坷,但不行动一定不会带来改变。

拒绝“被限制”人生,从有勇气倾听内心的声音开始

参加完那次工作坊后,我变了,如果说,以前的我是一直在讨厌“被定义”的人生,却不知如何去改变现状的话CRPD以及李金生争取参加普通高考的案例就给了我改变现状的勇气和力量。

我开始和同学们一起申请视障人士考四六级、考研究生的合理便利。

我开始和同学一起在独立出行时进行一些有关无障碍的倡导。

我有了勇气进行更多元的职业规划,立志成为一名融合教育和融合就业的倡导者。

……

当我越来越深入地了解了CRPD的理念,当我开始去尝试了自己以前很想做却因为害怕遇到障碍而不敢去尝试的事情时,回想往事,我忽然明白了,有些事,虽然最后达到的目的可能是一样的,但转变了观念,这个过程的意义就大有不同,就像出去购物一样,我找人帮我把我需要的物资买回来,也是一种达到目标的方式,但是,“被迫让人帮忙把东西买回来”和“我随时可以自由地去购物,只是今天有点累了,选择让人帮我去购物”,这两者背后所体现出的思维方式是有很大不同的。

又如我大学所学习的针灸推拿专业一样,我并非排除这个专业本身,我恨透了它是因为我从一开始就是被这个专业选择的,并且在不少人眼里,按摩师就是视障人身上的“职业标签”,我从一开始就没有主动选择自己想要学习的专业的机会。

自从我遇上了CRPD,我开始有勇气为自己的人生进行选择,并为自己的每一个选择负责,有了勇气去探索人生更多的可能性,虽然前方道路可能会遇到很多困难,但我想,我不会轻易放弃,我会为了让自己以及与我情况相似的伙伴有更多选择机会而努力。

也许,“逃离”被定义的人生,就是从有勇气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并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完成自己的目标,同时也通过自己的努力,采取行动,让周围的环境变得更友好开始的。

我相信,在未来,我与CRPD的故事永远不会停止。



分享给朋友: 
称呼* 邮箱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