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极度幸运的背后,遮蔽了些什么?——《地球上的星星》影评

来源:残障历程   作者:王宇琛   2021.02.21 17:00  浏览1979



对于8岁的男孩伊夏来说,世界是充满了惊奇和快乐的万花筒,他正在用一切他能够想到的方式和这个陌生的世界进行着交流,同时也充分的享受着大地万物慷慨的赠与。可是,这样的伊夏却是成年人眼中的问题儿童,他的成绩不好,在班上的排名靠后,脑子里还充满了各种匪夷所思的鬼点子,在又一次闯下大祸后,忍无可忍的父母将他送往了寄宿学校。

虽然伊夏的新生活并没有什么改变,但在内心里,和父母分离的生活让他感到闷闷不乐,这时,一位名叫尼克的美术老师走进了他的生活。和以往所见到的固守成规的老师不同,尼克主张让学生们保留自己的个性和思想,自由的发展。在和尼克相处的日子里,伊夏和尼克都慢慢的成熟了起来

地球上的星星TaareZameen Par》英文译名是Like stars on earth/Every child isspecial(每一个孩子都与众不同)。电影由大受欢迎的印度国民明星阿米尔·汗自导自演,是在讽刺高等教育的《三傻大闹宝莱坞》引起极大轰动之前,对中小学教育进行的一次反思。电影与印度宝莱坞风格一致,轻松诙谐,慢悠悠的节奏(160分钟)。从维基百科上了解到,编剧Amole Gupte 与Deepa Bhatia夫妇俩的创作灵感其实来自于日本导演黑泽明的教育经历。他们希望借电影关注那些与传统教育模式格格不入的儿童,探讨教师改变儿童一生的可能性,而机缘巧合之下与马哈拉施特拉邦读写障碍协会及课程改革家长促进会的相识,才使得他们为故事里的小主人公伊桑给予了“读写障碍”这一人生设定,以增加其在教育系统中快乐成长的难度。这样的制作背景,大概解释了为什么电影对残障本身只是轻描淡写,更多地是以一个孩子为镜,折射突显学校与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电影讲述了一个简单、温馨的故事。看过相似教育题材电影的话,阅读概述便可预期我们的小主人公伊桑将经历各种可能的不幸,被身边的所有人视作大麻烦,直至遇见一位叫做尼克的老师愿意走近他、了解他,伊桑的天分最终得到了认可。

电影一开场便上演许多人记忆中的噩梦时刻——公布考试分数。到了分数高的孩子,老师不自觉地提高嗓音、对孩子微笑、透过眼神给予肯定,到了伊桑,老师虽不做其他评价,但斜视与失落的语气足以传达唯一重要的信息:“你失败了!你失败了!你又失败了!”

虽然对成绩略有沮丧,但伊桑的世界里有更多他真正关心的事情:池塘里有成群结队的小鱼在流动的海草间若隐若现,需要耐心等待、看准时机,才能捞上几只带回家;地面上、角落里散落着许多珍奇宝贝值得被拾起收藏;与院子里的狗狗们玩耍,为它们掏掏耳朵,顺便把要家长过目的考试卷子毁尸灭迹;喝饮料时往吸管里吐气就可以发出咕噜咕噜的声音;特别是,他喜欢画画,他的作品洋溢着想象力,构图与色彩富有创造性。

伊桑,就像每一个孩子那样,充满了童真,有一点小调皮,影片对这些细节的展现也会让人不自觉联想起自己的童年。

可是伊桑周围的成人们已经无法理解。为什么他的世界里可以有那么多美好的事情在发生。伊桑的父亲极其严厉,忙于工作,要求自己的孩子们也要追求成功、服从命令。伊桑被其他孩子欺负,对方反过来诬陷他,伊桑一气之下在双方父母面前冲向对方,便被父亲扇了耳光。伊桑的母亲也是典型的传统形象,照顾家人起居,对伊桑很关心、宠爱,但也仅限于此。伊桑有一个哥哥,恰好又是“别人家的孩子“的类型,科科优秀,样样全能。当再一次在课堂里被同学们嘲笑,被老师赶出了课堂之后,伊桑选择了逃课。事情暴露后,伊桑的父亲认为他只是需要更多管教,决定将他送去寄宿学校。到了新的环境,伊桑最初多少有些期待,特别是他还认识了一位可以交谈的小伙伴。但很快他便失望透顶了,新学校的老师们原来还是老样子,只会批评他学业上的问题。远离家人更是令他感到格外的孤独。于是,他失去了表达的念头,不再画画。

音乐声响起,传说中新来的美术代课老师尼克扮成小丑走进了教室,他要学生们自由创作,不受拘束。与孩子们一起手舞足蹈的时候,他注意到了不愿意参与其中的伊桑——究竟发生了什么令这个孩子沉默不语?原来尼克老师平时是在郁金香学校工作,那是一所特殊学校。他觉得每一个孩子都是地球上的星星,不应被老师们放弃。于是,他查看伊桑的作业本,发现读写障碍的这一情况。他去与学校里的老师们沟通,听到的回应是美术本就不如数学和语言重要,郁金香学校里那样的孩子们没有未来。他去家访,与伊桑的父母解释伊桑在学习中遇到怎样的困难。面对父亲的质疑,他随手拿起一个印有日文的玩具包装盒,问他父亲是否能看懂。父亲回答说不知道,尼克就继续不停追问,父亲因此失去耐心发了脾气,他便指出这恰好也是为什么人们会认为伊桑无法很好地控制情绪的原因。从家人那里,尼克了解到伊桑是非常喜欢画画的。但扭转观念怎能一蹴而就,尼克虽看到伊桑在美术创作上的天分,只是再次被伊桑的父母质疑:“就算画得好,能竞争么?有什么用?”

尼克开始采取具体行动帮助伊桑。他在课堂里讲起许多在上学期间有学业困难但后来却十分成功的历史人物,比如爱因斯坦、达芬奇、爱迪生、毕加索、迪士尼等。接着他与伊桑分享了自己的成长经历,原来他曾经也被当作“特殊”孩子。在这段真诚的对话后,伊桑开始走了出来。他制作了能够浮于水面之上的小船,引得同学们惊叹。尼克又去与校长沟通,坚持让伊桑留在学校里,不去特殊学校。校长说老师们没有时间顾及这样的孩子,尼克便志愿加班,恳请校长给伊桑一个机会。接下来,尼克倡导改变对伊桑的评估方式,从笔头改为口头考试,并课后为他专门辅导。他也再次与伊桑的父亲会面,告诉他不要放弃,有困难就来找老师,要让孩子感到自己被人需要。尼克更是讲述了一个关于所罗门群岛的故事:想要移除一些树木,人们根本不用拿出斧头,只要围着树念出诅咒的话语,日子久了,树就倒了。

影片的最后,尼克号召组织了一场全校范围的美术比赛。校长与老师们也都来参加。伊桑自然获得了冠军,终与家人团聚。

电影中所展现的印度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对我们来说绝不会陌生。在网上现有的许多影评中,人们都有分享自己遇见“好”老师或“坏”老师的经历,更是有很多教师反思自己是否可以做到像尼克那样去真正改变孩子们的生活。学校里的种种行为规则与惩罚,对主科成绩的过度追求,社会对“成功”的狭隘定义等,使得学校像是工厂一样:不只是那些被标记为读写障碍的孩子们,只要是不合标准要求的学生,往往就会被当作“问题”,失败也被归因于学生个体原因。在这样的教育系统中,每一名学生的特别之处自然难以得到真正的理解与包容。许多人会问为什么电影进行了一半,尼克老师才登场?我想正是这样的处理,令观众能够完全将注意力放在伊桑身上,十足体会一个孩子的多彩世界与教育系统的冲突及抗争。

尼克老师不是英雄人物,某种意义上来说,他只是在做一名老师分内的事情。但在一个处处质疑他的所行所为意义何在的环境中,坚持与多方协调,不放弃任何一个孩子,他的确又是如此的了不起。虽没有过多展开,电影也涉及了关于残障儿童融合教育的话题:即使作为特殊学校老师,尼克也表示他们所做的一切最终也是为了有一天残障孩子们能够在普通学校中得到理解与接纳。

不论从电影还是现实经验,我们已经知道想要实现这样的理想,不可能不去彻底转变教育系统与价值理念。我们需要学生、家庭、教育相关人员在微观层面的协调努力,创造更多积极改变,也非常需要宏观政策的良好支持与引导。

当然,在呈现一个动人故事的同时,电影也规避了不少其他问题。比如,伊桑最终还是借助“天才”这一附加属性,获得了周围人的喜爱。这样的例子,自然无法代表大多数残障儿童与家庭的经历。比较儿童绘画能力的高低,还是没有跳出传统评估方式的范畴。而伊桑能够留在主流学校的一个主要理由是他的智商不差,所以尚“可教”。另外,伊桑的家庭明显是中产背景,富裕的家境与较好的社会地位,使得他们有资源为伊桑挑选学校,才能够偶然遇见尼克老师。电影中的学校全部是男校,伊桑也只有哥哥,我们看到的女性形象寥寥无几。导演大概也承认电影中干净的教室、完备的教具、穿着整齐校服的孩子们并不全然代表印度的教育发展,反倒是尼克老师与童工的短暂交流以及电影结束之后播放的影像,更像是是有意识地去补偿呈现印度多种多样的儿童状况:女童、住在草棚里衣不裹体的儿童、宗教学校里的儿童、以及社区里孩子们一起玩耍的景象等。

最后想说的是,电影虽有一定的公益效果,唤起人们对残障儿童群体和教育系统诸多问题的关注,但仍陷入了不少残障题材电影的套路。伊桑无疑是极度幸运的,他的特殊才能、智力表现与家庭背景,以及与尼克老师的相遇,与这一关于残障儿童的故事能有梦幻般的美好结局不无关系。但我们每个人在今日所做的努力,大抵最终是希望残障儿童的人生走向能够更少地依赖于那些不可知、不可预测的好运气吧!


分享给朋友: 
称呼* 邮箱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