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一问三不知——保险业欠老盲一个明确交代的潜规则

来源:有人杂志   作者:李娜   2015.07.01 11:13  浏览2081
摘要:我只知道,似乎大家觉得你看不见了,出来就肯定充满了危险。你看不见了,所以出了任何意外,都是你看不见惹的祸。

2008年,一位全盲的女士在机场购买航空意外险时遭拒。无独有偶,2010年,一名视障女孩申请投保旅行意外险,保险公司以没有先例为由同样拒保。起先,我以为只有意外险会将视障人拒之门外,可我曾服务过的一家保险公司的健康保险产品责任免除条款与核保指南中也同样明确规定,失明人士均不予承保。上司告诉我,视障人购买人身保险,通常都是过不了“核保”这一关的。

于是,作为视障群体的普通一员,曾是一名电话销售代表的我开始思考,保险公司对视障人拒保的法律依据究竟是什么呢?带着这个疑问,我开始温习《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及国内与保险相关的法律法规,并尝试细心分析解读其中每一条的含义。

令我吃惊的事,在所有保险业规范性文件中竟找不出一条特殊人群购买保险的规则,只在《保险基础知识》一书中指出,人身保险的保险标的分为标准体与非标准体:针对标准体,保险公司可按照标准费率收取保险费,对于非标准体,不能按照标准费率承保,但可使用增收特别保险费等附加特别条件承保。由此看来,非标准体并不等同于拒保的对象。不过,似乎普遍都认定非标准体发生风险的概率一定是高于标准体的。

有哪些数据可以证明不论任何条件、任何状况,视力障碍人士发生风险的概率都一定高于非视障人呢?又有哪一条规定是明确了标准体与非标准体界限的呢?书中未曾提及。

我只知道,似乎大家觉得你看不见了,出来就肯定充满了危险。你看不见了,所以出了任何意外,都是你看不见惹的祸。

既然法律中并未明确规定视障人不能购买人身保险,而被拒保只是因为难过“核保”一关,那么,“核保”总是有参考标准的吧。可翻遍了所有资料,仍然找不到任何线索。我不甘心,于是曾向保监会及各大保险公司致电咨询,谁知得到的答案竟出奇的一致:“核保”的确是有依据的,可这依据到底是什么,没有人知道。所有工作人员都口径一致:“如果有视力障碍,必须通过核保才能确定是否可以承保;如果保险公司不予承保,唯一的原因就是核保无法通过”

我仍然不死心,既然常规保险视障人无法参保,针对这个群体的专属保险总是有几款的吧,正如户外爱好者可以购买户外保险,高风险行业有特殊行业保险一样。然而,我再次失望了。目前,没有任何一款保险产品是为视障人而设

2008年的盲女购买航意险遭拒事件已过去了七年之久,2009年10月1日,经两次修订的新《保险法》正式开始实施,其后的五年多时间中,保监会的规范补充文件出台了一波又一波,关于视障人乃至残障人士购买保险的规则却只字未提;为特定情况专门设计的定制化保险推出了一茬又一茬,却没有一家保险公司考虑过残障人是否也有保险的需求。面对含糊其辞的规则和显而易见的事实,我只能说,人身保险对视障人不予开放于情不合,于理不明。这是行业内不成文的潜规则,对此,我等老盲不能理解,更无法接受,保险业,你真的欠我们一个明确的交代

也许有朋友要说,我曾经就在网上买过保险,也曾在电话里买过保险,从来没有人会问我是不是残障哪!并且还有朋友曾经在电话里直接告诉电话保险推销人员自己的残障,但是对方仍旧会说可以买,能够赔。对于此,我只能表示一下呵呵,因为这也算是行业的潜规则,尤其是电话保险销售,大多卖的都是消费险,先扣了钱再说嘛。赌的就是你不会那么点背,至于真的点背的时候,理赔员上门来,那就是另外一套说词了。假如你想回头调取录音,振振有词地告诉理赔员,当时你表明了你的残障,人家的录音解读起来可就不是这么一回事了。这里面有太多无法乱道的套路,不管你说什么,人家只要抓住一条,你是个残障人,是个“非标准体”,根本就不能保,就算保了也无效。但是现在网络上,电话里的好多保险险种,以及推销,才不会特意给你留出一栏,问你是否有残障。原因嘛,呵呵,你懂的。

分享给朋友: 
称呼* 邮箱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