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媒】调查:“福利的客体”还是“权利的主体”?——国际残障人日与全国助残日的主题折射出的社会残障意识

来源:《有人杂志》   作者:一加一   2014.06.17 15:21  浏览646
摘要:为唤起人们对残障群体的关注,1976年,联合国大会宣布1981年为“国际残障人年”。1992年10月,第47届联大通过决议,将每年的12月3日定为“国际残障人日”(International Day of Persons with Disabilities),自1996年开始,每年的国际残障人日都确定宣传主题。每年的主题由联合国残障人权利委员会根据现实情况确定,世界各国和地区根据该主题在其地域内开展宣传和倡导残障工作和活动。

为唤起人们对残障群体的关注,1976年,联合国大会宣布1981年为“国际残障人年”。1992年10月,第47届联大通过决议,将每年的12月3日定为“国际残障人日”(International Day of Persons withDisabilities),自1996年开始,每年的国际残障人日都确定宣传主题。每年的主题由联合国残障人权利委员会根据现实情况确定,世界各国和地区根据该主题在其地域内开展宣传和倡导残障工作和活动。

而我国于1990年12月28日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残障人保障法》(1991年5月15日开始实施),其第48条规定,每年五月第三个星期日,为全国助残日。于是“全国助残日”活动即从1991年开始进行,每年也确定相应的助残日活动主题。“全国助残日”的主题及口号由国务院残障人工作委员会、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民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国残联等部门以政府文件的形式发布。例如,2014年3月12日,由国务院残工委等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开展第二十四次全国助残日活动的通知[残工委发〔2014〕1号] 》,明确规定了2014年全国助残日的主题可口号。各地政府和残联根据该主题和口号,在全社会开展助残日活动和进行相关宣传。

理论基础和评价标准

(一)研究的理论基础

到目前为止,社会对残障和残障人的看法和观念,主要可分为两种模式,即残障的医疗模式和社会模式。这也是分析社会残障意识的理论基础。

残障的医疗模式认为“残疾”问题是医学问题与个人问题残障人是一个被动的、病态的、不能独立的、需要被治疗和救济的群体他们不能以有意义的方式贡献社会并且个人应该对伤残与障碍负责。社会对“残疾”的疗治主要是通过医疗卫生服务、社会福利和慈善救助等项目对残障人进行关心、保护和帮助通过治疗与康复尽力帮助残障者重建身体功能以使他们适应正常的社会机制。社会本着人道的考虑将残障人作为福利与慈善的对象通过救济与施舍使其生活状况有所改善。

残障的社会模式,又称为权利模式,认为残障人所遭遇的困难主要并非残疾本身所致而是社会和外部障碍所造成的是不健康的“残疾”观念与社会政策共同造成对残障人的普遍的社会排斥与隔离。残障人作为社会主体当然享有与生俱来的基本人权残障人不仅是社会的参与者更应当是各种权利的享有者残障人是公民权利的主体国家在立法中明确规定残障人在教育、就业、选举、交通、文化生活等方面的权利以及这些权利被侵犯后的救济途径和措施。

(二)评价标准和指标

根据《残障人权利公约》的标准以及国际残障人日和全国助残日主题的相关内容,笔者从以下三个指标来考察国际残障人日和全国助残日所折射出的社会残障意识。

1.角色关系指标。即将残障人作为权利、行动、参与的主体,还是将残障人作为被救济、互助、福利的客体等。

2.原则指标。即分析各个主题是否体现或者体现了下面的哪一个原则:尊重固有尊严和个人自主;不歧视;充分和切实地参与和融入社会;尊重差异,接受残障人是人的多样性的一部分和人类的一份子;机会均等;无障碍。由于从各个主题的内容来看,没有突出强调妇女和儿童,因此,本文下面的分析中不涉及这两个原则。

3.内容指标。即主题的内容是关注残障人的哪一方面,如权利、社会融入、无障碍、就业等。

国际残障人日和全国助残日主题折射出的残障意识的描述分析

(一)节日主题中的残障人角色关系分析

首先,考察一下这两个节日的名称,国际残障人日,强调这是残障人的节日,把残障人作为举办和参与节日活动、享受节日快乐等的主体。而全国助残日,强调是全国人民一起来帮助残障人,将残障人至于救助和福利的客体,从该名称来看,残障人是被动的、消极的、和弱势的。

其次,我们来看一下国际残障人日历年主题的残障人角色关系。第一,我们发现,在18个主题中,只有2007年的主题是将残障人置于被动的客体地位的,仅占主题总数比例的5.56%2007年世界金融危机爆发,失业成为世界各国面临的重要问题,也许正是基于此考虑才确定了2007年的主题,“为残障人提供体面的工作”。第二,强调残障人作为主动角色的主题有4个,占22.22%,分别是1997年、2003年、2004年、2005年。例如,2003年的主题为“我们的声音”,强调我们应该发出自己的声音,明显强调的是残障人的主体性。第三,没有明确强调残障人的角色作用的主题最多,共13个,占72.22%。这一类主题又有分为2类,一是关注残障人的状况,或者生活和权利的某一方面的,共四个,1997年为关注残障人的贫困问题,1998年关注的是“艺术、文化与独立生活”,2002年关注“独立生活和可持续生计”,2006年关注信息无障碍。二是强调残障人和健全人一样,是人类不可分割的部分,在权利等方面是无差别的,这类主题共9个,例如,2013年强调是“打破障碍,敞开大门:共建一个包容和发展的社会”。近年来,国际残障人日的主题均是强调包容性和整体性,具有消除残障人“标签化”倾向和倡导意义。

1 国际残障人日主题一览表(1996——2013年)

年份

中文

1996

贫困与残疾

1997

残障人赋权——建立公民对话

1998

艺术、文化与独立生活

1999

新千年所有人的无障碍

2000

信息技术服务所有人

2001

完全分享和平等:呼吁评估进步和评价成果的新途径

2002

独立生活与可持续生计

2003

我们自己的声音

2004

没有我们的参与,不能做出与我们有关的决定

2005

残障人的权利:参与发展

2006

信息无障碍

2007

为残障人提供体面的工作

2008

残障人权利公约》:人人享有尊严和正义

2009

为所有人实现千年发展目标:赋权给残障人和其在世界各地的社区

2010

让千年发展目标具有包容性:增强世界各地残障人及其社区的力量

2011

人人共享美好世界,推动残障人融合发展

2012

消除障碍,为所有人建立一个包容和无障碍的社会

2013

打破障碍,敞开大门:共建一个包容和发展的社会

再次,从1991年至2014年,全国助残日的主题共24个,从历年的主题内容来看,没有将残障人作为主动地位的主题。将残障人置于被动的、接受帮互的客体地位的主题最多,共15个,占62.5%,这些主题无一不是和爱心、护助、帮助、关心、助残等词结合在一起,充分表达了帮助残障人的主旋律,将残障人置于弱势的、被动的、可怜的地位。同时,没有明显强调残障人的角色地位的主题有9个,占37.5%,该类主题主要是呼吁大家关注和发展残障人事业,保障残障人权益,从主题内容来看,无法辨别是否将残障人置于福利客体的从属地位。例如1991年的主题是“宣传残疾人保障法”,2001年的主题是“宣传贯彻保障法,携手迈入新世纪”。但是,具体从历年的宣传口号来看,无一不是将残障人视为接受帮扶的主体的。例如,2011年的主题是“改善残疾人民生,保障残疾人权益”,其宣传口号包括“让关爱的阳光照亮每一个残疾人的心灵”、“理解、尊重、关心、帮助残疾人,支持残疾人事业”、“把温暖送进每一户贫困残疾人家庭”、“扶残助残,有你有我”、“提供保障与服务,情系农村贫困残疾人”等等。可见,从主题和宣传口号来看,全国助残日充分显示了健全人帮扶残障人的温馨节日氛围,展现了我国互助的高尚道德风尚。

表2 历年全国助残日主题(1991——2014年)

年份

主题

1991

宣传残疾人保障法

1992

走进每个残疾人家庭

1993

扶助共进

1994

我们同行——为远南残疾人运动会献爱心

1995

一助一,送温暖

1996

预防残疾,增进健康

1997

助残与自强

1998

扶贫解困

1999

无障碍与视觉第一

2000

志愿者助残

2001

宣传贯彻保障法,携手迈入新世纪

2002

关注基层残疾人工作,保障残疾人基本生活

2003

发展残疾人事业,共同奔赴小康

2004

情系我的兄弟姐妹,帮扶贫困残疾人

2005

平等共享,促进残疾人就业

2006

真实的了解,真挚的关爱

2007

保障残疾人的权益,共建和谐社会

2008

牵手残疾人走进残奥会

2009

关爱残疾孩子发展特殊教育

2010

关爱帮扶农村贫困残疾人

2011

改善残疾人民生,保障残疾人权益。

2012

加强残疾人文化服务,保障残障人文化权益

2013

帮扶贫困残疾人

2014

关心帮助残疾人,实现美好中国梦

(二)节日主题的权利原则分析

第一,从国际残障人日的主题来看,笔者认为将残障人置于被动地位的主题没有能够体现这些平等权利的基本原则,即2007年的主题“为残障人提供体面的工作”没有体现平等的基本原则;1996年的主题“贫困与残障”也没有体现这些原则。而体现和强调了这些权利原则的主题有16个,占88.89%。具体来看,强调了参与和融入社会的主题有2个,分别为1997年的建立公民对话和2005年的参与发展。而强调无障碍的主题也有2个,分别是1999年的“新千年所有人的无障碍”和2006年的“信息无障碍”。同时,笔者认为2010年的主题强调的是包容性,体现了不歧视的原则。

体现了“尊重固有尊严和个人自主”的主题有5个,这些主题着重强调残障人独立生活与个人自主做出自己的决定等,例如,2002年的主题“独立生活与可持续生计”,2004年的主题“没有我们的参与,不能作出与我们有关的决定”等。而体现了和强调了机会均等的主题最多,共6个,总主题总数的三分之一。这些主题往往和共享、共建、平等、所有人等关键词联系在一起,充分体现了机会均等的原则。例如,2013年的主题共建一个包容和发展的社会等。

第二,从全国助残日的主题来看,1999年的主题“无障碍和视觉第一”强调了无障碍的基本原则。2009年的主题强调发展特殊教育,2011年的主题强调改善残障人民生,2012年的主题强调残障人文化生活,这三个主题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参与和融入社会的原则。而体现了机会均等原则的主题也有四个,分别是2001年的主题“宣传贯彻保障法,携手进入新世纪”,2003年的主题“发展残疾人事业,共同奔赴小康”,2005年的主题“平等共享,促进残疾人就业”,2007年的主题“保障残疾人的权益,共建和谐社会”。总体而言,共有17个主题没有体现和反映相关的平等原则,占主题总数的70.83%。可见,我国助残日的主题绝大多数没有体现《残疾人权利公约》中的基本原则。

表3 国际残障人日和全国助残日主题体现的权利原则

尊重固有尊严和个人自主

机会均等

无障碍

参与和融入社会

不歧视

没有体现

合计

国际残障人日

5

6

2

2

1

2

18

全国助残日

4

1

3

17

24

小结和讨论

总体而论,历年国际残障人日的主题中只有一个主题将残障人置于被动的福利的客体的位置,绝大多数主题体现了权利平等的尊重固有尊严和个人自主,包括自由作出自己的选择,以及个人的自立、不歧视、充分和切实地参与和融入社会、机会均等、无障碍等基本原则。并且大部分的主题是从宏观层面倡导社会的残障权利意识和增进社会了解,以促进社会残障意识的改变,从而实现残障人的平等权利。可以说,国际残障人日的历年主题,特别是近几年来的主题,充分显示了国际社会倡导从权利模式看待残疾和残障人问题的视角。

而历年全国助残日的大部分主题将残障人置于被动的、接受帮扶的福利客体地位,仅有少数的主题体现了平等权利的机会均等、充分参与和融入社会和无障碍的原则。从主题的内容来看,从宏观层面倡导社会平等残障意识的主题较少,从宏观层面倡导帮扶残障人和从微观层面帮助贫困残障人的主题占比较大。可见,全国助残日的主题充分展现了我国当初确立全国助残日的立足点,即为众多残障人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帮助和扶持,通过充分动员公共传媒积极反映残障人生活,报道残障人事业,利用各种传媒在社会上大力宣传人道主义,宣传报道残障人事业的热点,营造有利于残障人事业可持续发展的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从这个角度看,全国助残日的主题主要还是从医学模式和福利模式的视角来看待残障和残障人问题。

显然,从国际残障人日和全国助残日的主题折射出的残障意识来看,目前我国和国际社会在看待残障和残障人问题的意识和态度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至于差异的原因在此不做分析。笔者作为一名从事残障人权利运动的研究人员,期待社会各界能更多从权利平等的视角来看待残疾和残障人问题,改善残障人生活状况,保障残障人生存权、受教育权、就业权等发展权利的实现。

分享给朋友: 
称呼* 邮箱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