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豪残,我要和你交朋友】调查:云南KAP(知识、态度和行为)调查报告节选(师宗·澄江)

来源:《有人杂志》   作者:国际助残   2014.03.17 15:51  浏览602

2011年,国际助残和中国残联在云南开展了为期三年的社区融合项目,主要是为了让残疾人融入到社区生活中来,平等地享受健康、教育、医疗、就业以及社会参与等机会和服务。2011年,国际助残在云南省澄江县和师宗县组织开展KAP的基线调查,随后开始在云南两县实施残疾人社区融合项目。20139月,在项目实施三年之后,再次两地残疾人及其利益相关者群体进行调查,对该项目进行评估。本文基于2011年基线调查数据和2013年评估调查数据,了解社区融合项目实施之后,两地(师宗县和澄江县)人们对于残疾的认知、态度以及实践做法的变化情况,评估项目实施的效果。


1.对残疾、残疾人认知的变化情况

1.1对残疾概念理解和认知的变化情况

社区融合项目促进了当地居民对残疾概念内涵的理解。在项目实施之前,当地居民对残疾人定义(概念)的理解更多是基于周围环境或者自身体验基础之上的,大部分(37.7%)从外延的角度对残疾这一概念进行理解,认为残疾就是病子、瘸子、傻子、瞎子等,很少有对残疾这一概念进行系统了解的;项目实施之后,当地居民更多地(57.62%)从残疾的内涵对残疾进行理解,认为残疾指的是身心不全或有缺陷的人,项目实施之后人们对残疾的理解更深刻。详见表5

1.2 认知的来源渠道的变化

项目的培训和宣传效果明显。在项目实施之前(2011年),当地人们对残疾的认知渠道来源单一,大部分(61.5%)来源于自身的经历及所见所闻,只有12.9%的人是通过接受过的一些专业渠道的培训、信息传达或宣传对残障进行认识和理解;而项目实施之后(2013年),通过接受过的一些专业渠道的培训、信息传达或宣传对残障进行认识和理解的人增加到了23.8%,当然,这个比重仍有待提高。

1.3 对残疾类型认知的变化

由于项目实施(2011年)大部分人(80%以上)都能从医院角度对残疾类型进行了解,都知道肢体残疾、视力残疾和听力残疾等。残疾人社区融合项目并没有让人们对残疾人类型的认知和了解发生多大变化,只是扩大了人民对其他类型残疾的了解。

但是,残疾人社区融合项目扩大了非残疾人对肢体残疾、视力残疾、听力残疾、多种残疾、其他类型残疾等的认知程度。

从残疾原因来看,人们对障碍角度残疾类型的认知程度要远远低于医学角度残疾类型。项目实施之后(2013年),更多的人(82.5%)从医学角度对残疾类型进行理解,而从障碍角度对残疾类型进行理解则变化不大。

1.4 对残疾起因认知的变化

项目实施之后,认为残障是由意外事故(包括交通、伤害及医疗事故等)、先天性等因素引起的人数比例增加;而认为残障是由于前世罪孽、疾病等因素引起的明显减少。

1.5对残疾信息获取渠道认知的变化

人们获取残疾信息的主要渠道是电视,其次是残联及其联络员、专员。项目实施之后,通过残联和残疾人专员、联络员获取到残疾信息的人数比例从59%57.6%分别提高到65.7%73.3%,同时通过广播、报刊杂志等渠道获取到相关残疾信息的也有所增加。这表明,残疾人社区融合项目在残疾信息宣传方面有较好的成效。

1.6对帮助残疾人康复和融入社会的服务的认知

康复训练、提供辅助器具和药物及外科手术服务被认为是帮助残疾人康复和融入社会的三种主要服务手段,一直以来也备受人们关注。残疾人社区融合项目在没有淡化这些服务的同时强调了教育、职业技能培训、住房补给、社会服务、赋予权力等服务的重要性,取得了一定的效果。项目实施之后,更多的人认为教育、职业技能培训、住房补给、社会服务、赋予权力等服务能够帮助残疾人康复和融入社会。

残疾人社区融合项目也给予了当地人一定的期望,项目实施之后,认为残疾人是否能享受到以上服务的人数比重由原来的78.3%上升到87.6%,这表明当地人们对残疾人社区融合提供服务的认可和期望。


2.对待残疾和残疾人的态度

2.1残疾人对自己的感觉的变化

在怎样看待自己方面,残疾人社区融合项目实施之后,残疾人认为自己是被嘲弄的对象或者遭受了不幸的比例明显降低;但是,认为自己是由特殊需要的人数比重上升,这可能与参与社区活动凸显自己特殊性(需要别人帮助)有关,因此在组织社区活动时应尽量关注残疾人的心理状态。

残疾人社区融合项目实施之后,残疾人对自己感觉的乐观性明显提高。依然满足和高兴自己的生活、仍然很积极的人数比重显著提高;羞愧自卑、悲伤难过、可怜、无助、无用等感觉明显减少。实施项目之前,只有14.8%的残疾人仍然很积极的生活;项目实施之后这个数值变为31.0%

2.2人们对残疾人的感觉

项目实施之后,当地人们看到或接触到残疾人后,产生怜悯、难过和羞愧及自卑的概率降低,感同身受、不会产生任何不好及不愉快的感觉上升,表明当地残疾人已经能够更好地融入到社区生活之中。

残疾人社会融合项目使得残疾人家属对残疾人的关注增加,主要表现在:1)没有精力关心残疾人而导致忽视的情况减少;2)因为残疾而对其纵容或溺爱的情形增加;3)会限制或者过分保护残疾人的情况增加等这几个方面。、清理大便等;支持残疾人学车、买车、开小卖铺等。

2.3社区里的人对待残疾人的态度

残疾人社区融合项目实施之后,社区里的人对残疾人的负面态度明显减少。2011年(项目实施之前),分别有65.9%55.4%的受访者认为社区里的人对残疾人进行了称谓攻击和戏弄嘲笑,到2013年这两个数值变为57.4%39.2%,态度明显改善。同时,2011年有17.2%的人表示人们会认为残疾人有病而不愿意过多接触、12.0%的人认为人们会认为残疾人讨厌;而到2013年这两个数值分别降低为14.8%8.6%

2.4对残疾人做事情的态度

大部分人认为残疾人可以自己照顾自己、可以自己做出决定,但是对于残疾人可以完全独立、可以成为领导这两件事情认同的人则较少。项目实施之前(2011年),84.2%的人认为残疾人可以自己照顾自己,只有29.8%的人认为残疾人可以成为领导。另外有超过半数的人认为残疾人可以自己做出决定、有孩子并抚养孩、上学、参加娱乐活动或者做运动和工作等。项目实施之后(2013年),86.5%的人认为残疾人可以自己照顾自己,只有24.0%的人认为残疾人可以完全独立。另外有超过半数的人认为残疾人可以自己做出决定、有孩子并抚养孩、上学、参加娱乐活动或者做运动和工作等。这表明,残疾人社区融合项目实施之后,残疾人的自信心以及他人对残疾人的信心都在增强。

对于残疾人不可以做的事情,大部分人认为残疾人不可以完全独立和成为领导。项目开展之前(2011年),57.6%的人认为残疾人不可以完全独立,31.9%的人认为残疾人不可以成为领导。非常少的人认为残疾人不可以上学、有孩子并抚养孩、结婚建立家庭等。项目实施之后(2013年),53.5%的人认为残疾人不可以完全独立,认为残疾人不可结婚建立家庭、不可以有孩子并抚养孩子长大的人数比重都在下降,

2.5对残疾人参加社区活动的态度

2011年,在项目实施之前,有94.4%的认为残疾人参加社区生活/活动非常重要,主要是由于残疾人参与社区活动是:1)体现了权利的平等、公平(40%);2)体现了非歧视的原则(30%);3)残疾人融入社会有助于其身心健康(20%);4)体现了残疾人对社会得价值(5%);5)有助于残疾人了解相关政策,获得集体帮助(5%)。2013年,项目实施之后,有92.9%的受访者认为残疾人参加社区生活/活动非常重要,主要是由于残疾人参与社区活动:1)有助于其身心健康(42%);2)有利于残疾人融入社会(25.5%);3)体现了权利的平等、公平(11.5%);3)体现了非歧视的原则(8.9%);4)有助于残疾人了解相关政策,获得集体帮助(5%)。

但是,残疾人参与社区活动还存在一些障碍因素。项目实施之前,89.3%的人认为残疾人身体局限和残疾是阻碍其参与社区活动的最主要因素;67.3%的人认为环境和设施障碍是阻碍其参与社区活动的主要因素、分别有50.1%40.4%的人认为偏见或歧视、来自家庭或其他群体的压力是阻碍残疾人参与社区活动的因素。而残疾人社区融合项目实施之后,虽然认为环境和设施障碍残了疾人参与社区活动的人数比例增加,但认为偏见或歧视、来自家庭或其他群体的压力阻碍了残疾人参与社区活动的人数比例分别下降到了24.9%23.9%,这表明残疾人社区融合项目在社区和家庭范围内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同时,在项目实施之前,只82.8%的人表示愿意与其他人共同努力帮助残疾人参与社区活动,有9.3%的人表示会考虑;而项目实施之后,有96.2%的人表示愿意与其他人共同努力帮助残疾人参与社区活动,只有2.4%的人表示会考虑。

2.6 对残疾人称谓的变化情况

问卷中设计了受访者对残疾人实际称呼的问题,通过对该问题的重新编码,发现在项目实施之前,在所有受访者中,有87.3%的人对残疾人有称谓攻击行为,常见的称谓攻击,例如:(1)对于精神残疾的人,叫他们白痴、憨包、包子、疯子、精神病、呆子、傻瓜、神童等等;(2)对于有视力障碍的残疾人,常叫他们独眼龙、闷龙公、挑眼、瞎子、睁眼瞎、算命先生等等;(3)对于肢体残疾的人,常叫他们拐子、残废、跛跛、瘫子、蹩脚、瘸子、高矮不齐等等;(4)对于有语言障碍的残疾人,常叫他们哑巴、大舌头、夹舌子;(5)对于有听力障碍的人,常叫他们聋子。也有10.6%的人直接称呼残疾人的姓名;仅有2.1%的人是按照辈分来称呼残疾人。项目实施之后(2013年),对残疾人存在称谓攻击行为的人数比例下降到66.7%,有14%的人直接称呼残疾人的姓名;9%的人成残疾人为“坚强的人”、“弱势群体”等;仅有3%的人是按照辈分来称呼残疾人。还有一些人是大多时候叫残疾人的姓名,但是在开玩笑时往往会出现称谓攻击,虽然他们自己也知道这样叫不好。

2.7残疾人在交友、婚姻、家庭等方面的传统做法或习俗

项目实施之前,大部分被访者认为当地对于残疾人的交友、婚姻、家庭并没有什么特殊的传统做法和习俗,或者是表示不知道,认为他们在各个方面与正常人是一样的。少量被访者认为有一些特殊的传统习俗和做法,可以归纳为四种观点:(1)撮合残疾人和残疾人在一起。(2)残疾人也是人,他们应该追求自己的幸福生活,和正常人一样结婚交友。这是一种价值判断的角度的回答;(3)亲友帮助,或者是自己独立、政府支持;(4)一般的都不愿意和残疾人结婚。上面四个回答可能会造成四种结果。第一种情况会形成残疾人家庭,这或许对这个家庭的生产、生活以及后代的成长都会带来更坏的影响;第二种回答是一种价值判断角度的回答,应该不能算作当地残疾人在交友、婚姻等方面的传统做法或习俗,但这表明了对于残疾人没有排斥;第三种回答表明了残疾人作为弱势群体得到了扶助,但是还是应该以残疾人独立为主。第四种回答与前三个方面相反,表明了残疾人在交友、婚姻方面受到了明显的社会排斥,这使得他们难以开展和普通人一样的生活。

项目实施之后,61%的被访者认为残疾人在交友、婚姻、家庭这些方面并没有特殊之处,16%的受访者是表示不知道,剩下的被访者认为有一些特殊的传统习俗和做法,可以归纳为三观点:(1)自己做主,自己寻找交友对象,他们应该追求自己的幸福生活,和正常人一样结婚交友,这是一种价值判断的角度的回答。(2)父母帮忙操办,别人介绍,一般撮合条件相当的人在一起。(3)区别对待,一般人都不愿意和残疾人结婚,他们婚姻比较困难。


3.结论

残疾人社区融合项目实施之后,首先加深了当地居民对残疾的内涵的理解;其次扩展了人们对残疾认知的来源渠道;人们对残疾起因、预防残疾措施的理解更倾向于科学,项目实施之后,更多的人认为进行康复训练将能够很好地帮助残疾人,认为传统习惯和医术进行自我处理能够帮助残疾人的人数比例有所降低;再次,当地人对帮助残疾人融入社会的服务、法律政策、残疾人享有的特殊权利等认知程度大幅提高。但是,提升当地人对残疾、残疾人的认知程度的工作任务还比较艰巨。

残疾人社区融合项目实施之后,首先使得改善了残疾人自己对自己的态度,增强了其自信心;当地人们看到或接触到残疾人后,产生怜悯、难过和羞愧及自卑的人数比例降低,感同身受、不会产生任何不好及不愉快感觉的人数比例上升;社区里的人对残疾人的负面态度明显减少;人们对残疾人残疾社区活动的态度有明显改善。

残疾人社区融合项目实施之后,首先人们对残疾人称谓有了明显的改善;没有人表示人们不愿和残疾人结婚,但还是有人认为残疾人结婚比较困难;残疾人参与社会活动的机会和概率大大增加。

分享给朋友: 
称呼* 邮箱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