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生活在他人想象中的盲人

作者:王龙   2013.11.26 11:29  浏览572
摘要:大众文学,好歹也是百花齐放,可是,盲人呢,却只能活在他人的想象中。

《车站》,作者商采薇。该作品系网络言情小说,于2005年9月9日首发于榕树下原创文学网站,后参加新浪原创文学擂台赛。该作者另著有《蔷薇恋》等,均系网络言情小说。阅读地址:http://www.rongshuxia.com/book/592583.html

小说《车站》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张玉在一次火灾中失明,在其担任校长的高伯伯帮助下成为该校高一某班的语文老师。在这期间张玉跟语文课代表柳笛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张玉的博闻强识以及崇高的人格也给了柳笛很大震撼,柳笛从这种崇拜中慢慢地滋生了对张玉的爱,张玉也爱上了这个对他照顾得无微不至的学生。转眼三年过去,柳笛进入了大学,张玉却因批改作文的严格得罪了一个学生,该学生把一些流传在私下的关于张玉与柳笛的谣言咆哮着抖露出来。既羞又恼的张玉为了保全柳笛的名誉,自杀于一场自己精心导演的车祸中。

小说的情节并不复杂,作者主要着力在人物性格的刻画,但他的刻画却表现出了其对盲人的认识是道听途说,留于刻板。

第一次出现在教室,张玉给柳笛的是一种严肃阴沉的感觉。他不愿开口向同学们解释自身的情况,他把背课文称为读课文,自称是朗读印刻在脑海里的文字。在同学们不断要求他背诵国内外经典文学名著,以此刁难他时,他依然不愿解释。最终同学们还是通过观察他的行为,才得知了他是盲人的实情。

课后,他试探性走下讲台,有墩布横在他面前,当他快要摔倒的时候,有学生飞身上去扶住他。此时他表现得很不近情理。书中有一段文字是这样描写张玉那一刻的表现:

“谁也没有想到,就在这一刹那,张老师的身子竟古怪地颤抖起来。他猛地一甩,象是要甩掉依附在他身上的几条毒蛇一样,把几个同学的手臂狠狠地甩开了。在固执的柳笛一再坚持下,他才默许了柳笛送他回办公室。

如果作者是为了写出一个孔乙己式的人物,揭示盲人内心的真实面,我一点意见都没有。但作者行文中却又想将张玉塑造成一个充满自尊与全能的形象,这就非常矛盾了。

此外,书中描写张玉在与柳笛这个班级相处的三年中,他只跟柳笛一人交往,这完全把张玉孤立了起来,这非但不符合盲人的性格,而且这种认识也是反人性的。

如果说以上这些有情可原,那么我接下来要指出的这点就无法容忍了。在一个盲人与明眼姑娘的恋爱谣言开始散播时,需要他用死来洗刷这种“耻辱”?此处暴露了弥漫于社会中的某种集体无意识在作者思维中的投射,即把盲人这一身份看成某种羞愧与罪孽,似乎只要是个盲人就带着原罪,包括盲人自己也这样认为。

我们必须承认社会中对盲人还存在着某种偏见,但我个人绝不认可此处作者文字背后所体现的立场,这不是悲剧英雄主义地献身,这只是一种可怜的愚昧。我更希望看到作者处理张玉之死时能展现出对这种偏见的一种批判精神,而非是让一个盲人的死成就一场廉价的悲剧。

我个人把这部小说看成是一个以盲人为噱头的言情小说,然而我的盲人朋友们和我却分歧严重。他们更多地关注作者对张玉形象的塑造,高大全,带着浪漫主义的悲剧色彩,他们对此高度评价。是的,严肃的作品首先要做到人物和情节的真实,这种真实未必是现实生活的重现,但其中的人物和情节一定要符合现实的逻辑。

我想,也许我们某些盲人是被一些类似《车站》这样的作品培养了审美趣味,只能接受完美的正面的形象,作者的想象塑造出来的这个张玉的形象就是他们理想的化身。

这种思想与时下流行的网络文学异曲同工,大家都在虚幻的世界里意淫,从而获得精神上短暂的满足。这也是为何许多看网络小说的读者一味要求作者不讲逻辑、不讲道德、不讲价值观,只要主角有带入感,能够让他们看得爽就够了的原因。但事实上,这只是对现实的逃避,这会导致文学的崩坏。但大众文学,好歹也是百花齐放,可是,盲人呢,却只能活在他人的想象中!


分享给朋友: 
称呼* 邮箱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