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企】小小的想法,大大的事件

作者:周贤   2013.11.21 11:09  浏览625
摘要:说起来,我对社会企业发生兴趣,最开始关注的就是英国的《The Big Issue》(大事件)杂志。这本杂志最初的内容是流浪者说流浪者的故事,还有娱乐新闻和社会热点,加上广告页面,这么说来也无甚稀奇,但它的销售人员却不是普通的员工或者报亭,而是英国街面到处可见的无家可归者。

说起来,我对社会企业发生兴趣,最开始关注的就是英国的《The Big Issue》(大事件)杂志。这本杂志最初的内容是流浪者说流浪者的故事,还有娱乐新闻和社会热点,加上广告页面,这么说来也无甚稀奇,但它的销售人员却不是普通的员工或者报亭,而是英国街面到处可见的无家可归者。

前所未有的《The Big Issue》杂志社并不是救济无家可归者的慈善机构,而是向他们提供工作以帮助其自立的街头杂志社。杂志销售价格定为1.2镑;流浪汉们可以通过很简单的培训就成为销售员,并用0.7镑的价格进货,然后每售出一本就可以得到0.5元。最关键的是,这些“无家可归者”的工作场地就是他们惯常呆着的街角旮旯。事实上,他们从来都不愿意离开自己的“属地”。

The Homeless其实不能翻译成流浪汉,因为其中的很多人从来不流浪,就找个地方呆着,只是没有家,也没有工作,靠乞讨生活,这样的人在英国的大城市到处可见。虽然当时有很多支援无家可归者的慈善机构,但却很少有人为流浪者提供就业机会。这些慈善组织投入大量资金为流浪者们提供住所、食物、书籍以及衣服等等,然而,这反而使后者失去了“自力更生”的愿望,换句话说,等于剥夺了他们摆脱贫困、寻求自我发展的机会。同时,很多的无家可归者因为教育或者身体的原因,也无法从事正常的工作。《The Big Issue》的创始人约翰·巴德就曾经是这样的一个Homeless People。

“我恨那些给我钱的人”,谈起他为何要创办这样的社会企业,约翰·巴德一语惊人。他说:“因为‘施舍’同时也就是‘剥夺’,‘施舍’(剥夺了你的独立性)把你变成一个必须依靠他人生存的人”。1991年,他与戈顿·罗迪克一同创建了《大事件》杂志,为无家可归者们提供销售杂志这样一份“不需要很高技能”的工作,给与他们成长为自给自足的“成年人”的机会。更关键的是,这些“特殊”的销售人员通过独家发售这份高质量的杂志,重拾了信心,并恢复了与社会的联系。他们开始与顾客,也就是经过他们摊位的路人接触,反过来,普通民众也因为有了这样的接触渠道,而不再对这些无家可归者产生反感或者惧怕之情。同时,因为《The Big Issue》杂志的特殊社会性,引起了很多读者群的广泛关注。很多名人也愿意支持《The Big Issue》,愿意提供访问的机会。譬如说,足球明星大帅哥贝克汉姆就让他们做过独家专访。

为了向人们提供一本好杂志、一本想要看的杂志,《The Big Issue》从杂志的编辑、设计,印刷,到内容的视角独特性,都投入了大量心血和资金。

“我希望人们是真的想看,而不是出于善行来买我们的杂志”,创始人这样介绍他们的商业模式。这个杂志社能够依靠杂志广告收入来保持自我生存,不需要像很多慈善机构那样依赖于拨款,所以说,这是一个典型的社会企业。而一个企业,其成功必须建立在消费者的支持上。

现在《The Big Issue》已经是一家年营业额300万英镑的大公司,拥有几千名销售人员和几十万的销售量。除了本国销售以外,他们在欧洲各国、以及肯尼亚、澳大利亚、日本、纳米比亚、新西兰等都发行了自己的《大事件》杂志。而2010年4月,它的中文版,也登陆了台湾,第一期的发行量就是10万本。

我知道在中国大陆《The Big Issue》的模式一定也会出现,一加一的《有人》已经开启!

分享给朋友: 
称呼* 邮箱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