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聋眼】听不见是你的执着,而艺术是我的生活

来源:残障历程   作者:郑小三   2021.02.24 18:10  浏览2238
摘要:在表演艺术中,人们以为两个人的对话是非常地重要的,但是很多研究表明,非语言交流能够传达更深层次的内容,比方说用手势,能与观众进行更为和谐地交流。


点击播放按纽,可观看视频,视频时长23分38秒




我叫郑小三,一个很奇怪的名字。我很开心能使用中国聋人群体的正式语言——中国手语与大家交流。据媒体报道咱们中国总计有2700万聋人和听障人士,但是在我们社会当中,大多数人是很难被看见、更难被听见的。

我先天失聪,生时没有人能帮助我的父母来理解一个什么都听不见的孩子,也没有学校可以给一个听不见声音的孩子提供教育。

我的爸爸妈妈非常着急,认为我的耳朵“生病”了,带我去了很多的医院,看遍了中医和西医;父母认为我的舌头特别紧,就做了一种手术——小儿法氏切除术。

虽然幼小,我能感受到这个手术的可怕。手术并没有任何效果。

我童年时的生活很艰难,没有人可以接受“我是个聋人”的事实。在这样的情形下,我没有机会学习手语,生活也没有任何乐趣。

我童年第一件开心的事是去少林寺学武功,还四处表演。这让我增加了很大的自信。

童年中,第二件让我开心的事情是:我的邻居中有一个聋人家庭,我和他们成为了朋友。他们会中国手语,在他们的帮助下,我有机会到聋校接受教育,直到高中毕业,考上了一所中国为数不多的一所专门的聋人教育的大学。

我也学会了我用手语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与外界交流。

2006年,我大学毕业了,在我找工作的时候,很多单位以“沟通障碍”为理由拒绝了我,让我倍受打击。

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在找工作,最后,由于生活所迫,只好去做了流水线的线工、超市的搬运工,依靠一些体力活动,这些超负荷的工作让我整日忙得不可开交,让我感受到了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差距。

我心力交瘁,非常难过,我陷入了深深的迷茫中,仿佛跌入了谷底。我不止一次地问我自己,我的未来在哪里?我要怎么办?

幸运的是,机缘巧合之下我得知:上海市徐汇区业余戏剧学院可以专升本,并且可以招收聋人。

因缘际遇之下,我知道了上海市徐汇区业余大学艺术设计专升本专业招收聋人。迷茫的我冒险来到了上海,进入了上海戏剧学院和徐汇业余大学联办专升本艺术设计专业就读。

最令我开心的是学校开设了微电影课程,我参与了毕业作品微电影《声边》的拍摄和制作,并在香港和北京放映获得奖无数多。

就在这里,想记录我们自己生活的梦想,进入我的脑海,挥之不去,也让我对微电影拍摄和制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带着这个梦想,我和聋人团队一块搞,大胆地制作了第一部聋人音乐视频手语版。它就是——《单身情歌》MV手语版。我将它提交给了Deaffest2017–英国著名的国际聋人电影艺术节,没想到我的作品不仅入围了,还获得了Deaffest最佳艺术短片奖,这是中国聋人导演中第一次获此殊荣,对我来说意义很大,因为我代表着中国聋人制作团队接受了这个奖项。

来的几个月里,我还入围了英国的Encounters国际电影节,还有机会参观了很多聋人艺术与机构。这些经历让我视野更加的广阔。在世界各地有不少聋人电影艺术节,大多数在欧洲和北美。这让我在想,为什么中国不能有这样的电影节,展示聋人的才华和技能?让全社会注意到我们,让我们更加显眼,以促进中国的社会融合?

我发起了上海国际聋人电影艺术节,它的手语名字是手里生出了一朵花。我组建了一支聋人志愿团队,其中也有听人和手语翻译的支持。这是一个脚踏实地的团队,勤勤恳恳地工作。

历经千辛万苦,也碰了无数的“钉子”,2018年9月,中国第一届国际聋人电影节终于成功举办了。

我们举办了专业电影工作坊,鼓励聋人制作电影,为聋人艺术家提供了各种工作坊,开发寻找商机。

短短的几天内,在上海的三个不同的场所,一共放映了50多部长短影片,来自欧洲、日本和北美的各国嘉宾汇聚上海,许多来客都说,电影节让他们永生难忘。

中国聋人群体似乎第一次找到了自己的声音,找到了自信,让整个社会可以了解分享到我们的才能,并且使用作为媒体的电影艺术走向更宽广的群众。

在表演艺术中,人们以为两个人的对话是非常地重要的,但是很多研究表明,非语言交流能够传达更深层次的内容,比方说用手势,能与观众进行更为和谐地交流。

聋人和听障人士经常使用手语和图像,我们强调肢体语言的特性可以讲述故事,这样可以增添更多的价值。中国的创意工业在努力提升故事叙说能力的今天,聋人特殊的视觉和表现力应该受到重视,得到培养和发扬。

我必须老实地说,我们的主流电影和娱乐界还不够包容。提供手语的演出寥寥无几。我们的电影节筹备团队注意到了我们和世界的巨大差距,聋人的特点没有机会得到发扬,甚至连与艺术的接触都十分艰难。

在之前的英国之行中,我受邀观赏了百老汇当红原版音乐剧《长靴皇后》手语翻译专场。在美国百老汇,早在1980年就出现了专门帮助聋人与听障观众理解剧情的手语翻译。30多年来,这项服务得到了日益完善的专业化发展。

去年夏天,联手华人梦想,我们首次为在北京、上海、广州上演的世界走红音乐剧《长靴皇后》,配上了手语翻译员。

在舞台上、电影里,肢体形态也是非常地重要,表情也是非常地重要,需要进行培养和考练。聋人的表演翻译员、听人的翻译员,还有媒体的一些配置,大家要互相合作,才可以达到专业的效果,才可能获得更多的商机。艺术是与生活相结合的,可以改变我们2700万聋人和听障人士的现状。

手语和影视媒体的结合,是促进更广泛的社会融入的第一步。但是促进社会改变还需要做更多的工作。改变二千七百万聋人和听障人的现状,我们做的还不够。

要知道很多艺术家都生活得很艰苦,更别说聋人创意艺术家。

西方的影视在聋人题材,聋人角色,聋人编剧等创意领域发现了诸多商业价值。在获奖影视作品中,显示越来越多的聋人题材,如《沉默的孩子》、《错位青春》、《水之声》和《寂静之地》,聋人作家和聋人导演都在涌现。

这些作品不仅好看,能够让广大观众所接受,关键是这些作品能挣钱。我们要努力从扩大电影的多元化做起,从培养人才做起,开发广大聋人的才艺,中国的影视会出现很大的发展空间。

今年,国际残障者日的主题是:促进残障者的参与和领导力,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做出行动。

我希望我个人和上海国际聋人电影节的案例,播下电影艺术力量可以促进社会包容的种子,并把这个种子记在心里并发芽,我们一起记住这个高尚的、普惠天下的必不可少的理想,这样子可以遍地开花。


分享给朋友: 
称呼* 邮箱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