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声】有人来信2014年第3期

来源:有人杂志   作者:陈玩臻   2014.11.13 13:31  浏览1649

来讨论“为什么法庭上同时出现了四个手语翻译”

——读《四个翻译,同庭竞秀》


上一季有人杂志发表了一篇关于“为什么法庭上同时出现了四个手语翻译”的文章,目的是为了引发有关手语翻译的思考。读完后,想到几个面向非常有意思,简单整理如下:

谁来支付手语翻译费用、谁需要翻译、翻译员的中立性、语种问题(包括地方差异与字面手语或自然手语)、抽象概念的形象化表达,以及现实生活中多重翻译的弹性作法等面向。原文中抛出这些面向的实例,但并未多加说明或讨论。

翻译员必须是中立的,若能有一个机构执行手语翻译员的派遣,保证手语翻译服务品质以及保障手语翻译员与聘用人双方的权益,也许就能确立手语翻译员的中立性。这个作法在世界上许多地方都已实行,不是独创或无从借鉴的,有心想做手语翻译事业的人或单位可以参考他们的作法。

在台湾,一个听障人要到公部门办理相关事宜,或是医疗、就业方面有手语翻译的需求,都可以向县市政府的手语翻译服务窗口申请免费服务,由政府举行的大型活动现场也都会配有手译员,在台上进行即时翻译。各县市政府的手语翻译团队状况不一,发展相对完善的是台北和新北市,手译团团员必须领有政府认证的手语翻译技术士执照,再经过入团手译考试,手译团内部有自己的分级制度,根据不同的手译案件派给不同级别的手译员,由政府以案件数支出所有的手语翻译费用。这个方式解决了手语翻译的“必须提供”,也确保了手语翻译服务的品质。但是以案计价的方式让手译员难只以此工作维生,所以现在在台湾的手译员多为兼职,只有少数资深的手译员能够以高级别、稳定的手译案件作为专职工作。

另一组稍微易解的问题:谁需要手语翻译以及谁支付手语翻译费用的问题。在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请先试想,一般的外语翻译服务,需要的人是谁、支付的人又是谁,再类比到手语翻译服务上面,也许可以快要想通。但再暂停一下,回想看看一般的外语翻译的经济价值,是否影响了支付者的意愿,还有所谓的翻译需求是否只落在单边?无法使用口语的听障者,无论是有声语言的输出或输入,面对不会手语的人都需要经过手语翻译的中介。很少有人会愿意去学习一个用途不多的语言。生理条件与众不同的人们,领有国家颁发的残疾证,享有一定的社会福利,若社会福利能以免费手语翻译服务的方式落实到听障者身上,又能以“有偿的手语翻译工作”保证手语翻译服务品质,想通上述几个问题之后,究竟是谁需要以及谁支付的答案就能自然跃出。

语种问题是最难解的一个困难,也已经有许多特教、语言学专业人士的讨论,这里再提出几个看起来有点笨却很实际的问题来回应这个困境:手语翻译怎么样有效呢?是不是聋人能够看懂最重要啊?太抽象了没有直接可以对应的词汇,所以就在短时间内直接按照字面翻译带过吗?Is that all right?(字面译:“是那个全部对?”;意译:“这样没有问题吗?”)作为一个兼职手译员以及聋人的朋友,我相信手语可以表达任何在华语中抽象的概念,只是这个过程需要许多时间。自然手语当中同样有很多难以用一句话或一个词来转译为华语的词汇,但是为什麽手语使用者不太会去批评华语或其他有声语言的不足呢?归根究底,是语言的意识形态影响了语言的地位。


若有兴趣了解更多或有所指教,欢迎来信向本文作者索取其研究生论文,以人类学角度探讨聋人沟通特性的《聋人的沟通民族志:视觉语言的特性》电子档,一起讨论实际生活中手语沟通的议题。

分享给朋友: 
称呼* 邮箱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