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声】有人来信2013年 总第04期

来源:《有人》杂志   作者:陈菲   2014.03.11 16:42  浏览492

我们有《世界人权宣言》,有《残疾人权利公约》,但从人性的角度看,这些行为准则背后是什么在支撑呢?弱势群体想要争取自己的利益,希望用《宣言》和《公约》来约束人们的行为可以理解,那么其他人又是为什么而愿意努力去维护他人的利益呢?为什么去推动那些自己并不需要的通用设计和无障碍设施、给贫困的人基本生活保障呢?

《宣言》的第一条大概解释了这个疑问:因为人人享有尊严和平等权利是世界自由、正义与和平的基础。也就是说,如果没有法律的强制约束力愿意维护人权的,都是爱好自由、正义、和平的人。自由、正义、和平是一般的价值观。因此,我们也许不是在呼唤人权,而是在呼唤人们心中对自由、正义、和平的热爱。做个热爱自由、正义、和平的人,是人权工作者的基本要求。人权推动的是正能量,要推动社会文明的进程靠的是正能量的传播。对立的情绪不解决问题。

又让马儿跑,又不给马儿吃草是不行的。解决歧视、不公等问题,除了立法,还得想办法激发正能量的循环和衍生,找到沟通的正确语言非常重要。眼睛里看到有人,还要心里看到有人。残障人士不需要被敬佩,而需要被欣赏。


无障碍向左,合理便利向右

看了《无障碍向左,合理便利向右》感觉有点喘不过气来。这个世界上的问题如果都依靠法律来解决,那真是令人窒息。一个本身为体现人性而诞生的公约,在执行层面却是你不人性化我就告你,真的很可悲啊。另外,我也不同意将障碍大部分归咎于社会系统和负面态度,如果说资源面前人人平等是否听起来很刺耳呢?障碍的成因很大部分是因为残障人士在获得同等资源的前提下由于自身的状况无法得到同等的效益引起的。残障人士需要社会给予额外的资源或者特定的资源,一个文明的社会也将这种支持视为己任。但作为获得了这种支持的一方,如果太过强调自己的权利,和别人的义务,就非常令人感觉很不厚道。


如何辨别真假残障平等

傅高山的《如何辨别真假残障平等》,大部分说法我很欣赏,例如首先是心理上的平等,在比如要接受差异不追求绝对平等。但最后关于弱势成因的讨论等,我觉得还可以思考。


创思客来啦:不要对坐轮椅人士说的十句话

我觉得明确文章写给谁看,要达到什么目的很重要。这篇文章如果是写给圈内人看,激发共鸣的,他成功了。如果是写给大众,呼唤尊重的,他可能很难成功。这世界上唯有理解、宽恕和爱才能打破一切疆界,而理解有赖于沟通、有爱的沟通比逻辑、语言更有效。

分享给朋友: 
称呼* 邮箱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