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史上最早的残障人组织——丐帮

作者:刘立中   2013.11.25 11:05  浏览563
摘要:像丐帮这样一个自发形成并纪律严明稳步发展并为社会弱势群体提供系统性保护的组织,不管内部如何进行利益分配,对外他们却是非常团结,以绝对维护其成员之权益为己任。

“黄旗刚竖起,一百数十匹马疾驰上山,乘者最先的是百余名六袋弟子,其后是三四十名七袋弟子、十余名八袋弟子。稍过片刻,是四名背负九袋的长老,一个个都默不作声的翻身下马,分列两旁…”

相信许多像小作(网络文学的一种称谓)这样的武侠小说脑残粉,对如上这段文字肯定不陌生,没错,这就是金庸老先生笔下的《天龙八部》中的片段,这么牛气熏天的组织,放在现在,必是公务员序列无疑,但在那个年代嘛,自然是非丐帮莫属。

说到丐帮,最深入人心的银幕形象应该是这样的:在一个不起眼的小角落里,蹲着一个肮脏不堪、衣衫褴褛但神情却桀骜不驯、眼神或犀利或精明或对一切都带着不屑的老小,手中自然是要握根奇形怪状油光满溢的木头棍子,看似不经意却有种能够随时出击的浑然天成。

要说丐帮最早进入我们的视野并为普罗大众所津津乐道,不得不提金庸、古龙等一众笔耕不辍的武侠小说大师:《射雕英雄传》、《倚天屠龙记》………这些脍炙人口的武侠经典无一不把丐帮这样一个神奇组织放在举足轻重的叙事地位,也正是这些作品,将丐帮这个神秘而历史悠久的组织,引领到世人面前。

那么,历史上真正的丐帮,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

根据内地学者周德钧先生所著的《乞丐的历史》,从宋代开始便有了“丐帮”这样一个群体的活动,同时地位类似于小说中的“帮主”的“团头”在这个时候已然出现。其中以明代冯梦龙《今古奇观》“金玉奴棒打薄情郎”一节中出现的南宋杭州城中的“团头金老大”最为典型。

此时的丐帮帮主已然是一副坐拥众丐、呼风唤雨的大哥大做派:他一方面向丐帮弟子们收取例钱、接受他们的孝敬,进而积累自身财富;另一方面不断培植自身势力与权威,给众多乞丐以生活上的照料,俨然成为当时当地一霸。

一直到元明时期,丐帮基本都是地域性集群组织,各自为政,带有明显的地方特色,没有形成全国性组织。这一现象持续到清朝,直到清末民初,丐帮才发展成为一个几乎覆盖全国每一地区并互有串联的庞大体系。

如当时北京就有“蓝杆子”、“黄杆子”两支丐帮帮派,河北西南、山东西北部则有“穷教行”等。

真实的丐帮是由众多生活在社会底层、难以自谋生路、自身能力在农耕文明下难以发挥的乞丐组成的(当然我们不排除其中有个别超然物外、不食人间烟火、视富贵荣华为粪土、视体验生活为人生之追求、思想高度直逼哲学家的大仙),其中最多的便是男性残障人。

农耕社会里,女性本身地位就不高,如果有残障,还可以被视为生殖工具。但男性出现残障,譬如腿脚不便,视物不清,那么必然不被视为劳动力,在生产力低下的背景下,只能被宗族抛弃,沦落到沿街乞讨。

最初当两个乞丐在某一街区狭路相逢,斗争的情况在所难免,。但经过多年打破头抢地盘的实践,他们会逐渐意识到合则众利分则众害的道理,如果再出现个有心人发现这里面的“商机”,丐帮这个组织的出现,就在情理之中了。

这样看来,丐帮当能称得上史上最早的残障人组织呢!只是遍查史料,我们很遗憾的发现,大多丐帮的“帮主”,还是由健全人担任,尽管他们会给帮中众丐提供保护,但过着奢迷生活的他们,其实也是在对众丐严酷盘剥。

小说以及众多史料中的丐帮,是一个组织纪律严明,层级清晰的成体系的组织,成员们根据自身的等级地位有着一套完整的行动规范,简单来说,就是低级帮众要向高级干部缴纳一定的例钱,行话称为“孝敬”,同时高级干部要以其势力与权威,为低级帮众提供庇护与生活扶持,从而保障整个组织及其内部成员的稳定与发展。因为残障而被视为废物的低级帮众,很难有强势的个性与社会关系网,故而要想当到高级干部,可谓困难重重(洪七公属于后天“九级”轻伤,不算)。但,这也好过成为路边饿殍。

小作以为,像丐帮这样一个自发形成并纪律严明稳步发展并为社会弱势群体提供系统性保护的组织,不管内部如何进行利益分配,对外他们却是非常团结,以绝对维护其成员之权益为己任,这当是值得我们现在每一个旨在为成员谋福利、保障成员权益的社会组织学习和借鉴的。

小作回想起中国残联及各地残联里面的残障人带头大哥(如今的理事长),曾几何时,他们不也是各地丐帮的老大吗?看来,历史果然可以明鉴未来!

分享给朋友: 
称呼* 邮箱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