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太平洋的风——一加一成员10月20-27日参访台湾地区NGO的学习感受 草稿

来源:《有人》杂志   作者:一加一   2014.03.28 12:24  浏览1376
摘要:台湾人说话真是好听啊!不管什么人,不管你是买方还是卖方,不管你们只是在街边碰到还是每天早晚见到,每一句话的结尾都是“谢谢”。软软的“谢谢”听起来感觉还是很好滴!这声谢谢,真的是有感情注入的,是真实的;这一声谢谢,不再是敷衍的、冷冰冰的、不屑的……

谢谢,不会

马文君 一加一 /

台湾人说话真是好听啊!不管什么人,不管你是买方还是卖方,不管你们只是在街边碰到还是每天早晚见到,每一句话的结尾都是“谢谢”。软软的“谢谢”听起来感觉还是很好滴!这声谢谢,真的是有感情注入的,是真实的;这一声谢谢,不再是敷衍的、冷冰冰的、不屑的……

不知不觉地,你就入乡随俗了。所有生硬的口吻都慢慢地软下来,语调也是随之变得和缓了许多。

如果看过我们前一期的杂志,你就会知道,我的姐姐是个盲人。我最初生下来的设定就是未来照顾我的姐姐。这是一种我很熟悉的模式,所以我愿意也习惯了帮助更多的人。但是慢慢地,我发现,很多人对你帮助后的谢谢,说出来很冷淡。就像是随口一说,或者是在不耐烦地维持小学老师教的最基本的道德,更提不上有感情了。对于你的帮助,像是一种,怎么说呢,一种理所当然——对,就是这个词,理所当然的。你帮助我,是必须的,我跟你说谢谢只是一个形式;但是如果你不帮助我,你就是个坏人,你为什么不帮助我,你凭什么不帮助我,你居然敢不帮助我!

这是我以前的想法,但这次去台湾后,却有了改变。因为我发现,在你跟他们说“谢谢”时,他们通常的回答是“不会”。我琢磨了好久才明白,他们表达的意思是“帮助你不会给我带来麻烦啦”。这声“不会”里充满谦和与喜悦,没有丝毫不得不说或者假惺惺的不耐。

再回头想想我自己,似乎我在过多要求别人的时候,好像已经不会说“不用谢”与“不客气”了。


服务从细节做起

金玲 视障 一加一 /

在参观台湾最大的一家为视障人士服务的机构“爱盲基金会”时,我印象最深的是,他们的服务做得太细致了,也非常符合视障人士的需求和现实状况。在爱盲基金会,每一位来到这里的视障人士都会接受一个评估,他们会根据视障人的需求和实际状况设计出一套个性化的培训方案。

比如一位刚刚失明的视障人士,他们就会建议他学习定向行走和读屏软件。由于这位视障人根本没有任何定向行走的经验,如果要求视障人的家属陪同他过来培训,然后再陪同他回家,就要用掉这位家属大半天的时间,而且还会有很多时间浪费在路上。爱盲基金会则要求定向行走培训师,从这位视障人士的家里开始对他进行培训,把到基金会的路途变成培训场地。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他就能独立从家到基金会。到基金会后,他会接受电脑培训。如果感兴趣,培训师的时间又合适的话,他还可以参加基金会的兴趣班,学习其他课程。课程完毕后,定向行走培训师会教他如何从基金会回家,不需要家人专门抽出时间来陪他。这对很多家人有工作抽不开身的视障人来说,无疑是一个极大的帮助。

同时,因为一些后天失明的视障人士会比较自卑,也有一些视障人士不爱跟人交流。基金会设置了瑜伽、陶艺、芳疗等课程,吸引他们的兴趣。上课时,他们与其他视障人士的交流,会不知不觉地改变他们对失明的看法,也逐渐地给他们重新建立起了信心。

虽然在爱盲基金会只呆了一上午的时间,但它对我的震撼却难以忘记。相信这对我们今后的项目设计,肯定会有很多借鉴之处。


在放弃沟通前,再努力一次

高源 听障 一加一 /

1021日,我们此行的第一站——爱加倍,作为一家听障儿童家长机构,其做的远比我们想象中的多很多。执行长吴秋南老师在给大家做机构介绍的时候,提到一个小故事。大家都知道,除了后天突发情况导致听力受损的人士以外,大部分听障朋友都是需要进行预约训练的,我们学习一门语言听力真的很重要,直接关系到你的语感和发音,也正是这个原因,很多听障朋友的口语发音和咬字听起来有些奇怪,对于不太熟悉的人,通常会在初次交谈的时候,没有办法准确地分辨出听障朋友在说什么。

而随着社会的发展,英文的口语训练逐渐被大家重视。在早期听障儿童英文口语课的时候,一位男生念了一个英文短句,可是由于发音不清,吴老师没有听明白;于是要求这位同学把短句再念一次,遗憾的是,这次之后仍然没有听清楚;在吴老师更加期盼的目光中,这位同学却放弃了朗读:“算了,反正我也说不清。”吴老师在总结这个故事的时候说:“听障朋友往往会比我们更早地放弃沟通,这样反而会让我们很失望,我们表现得如此诚恳,却被擅自放弃沟通。所以我告诉我的学生,请你们在不赶时间的时候,无论如何都要在放弃沟通前再努力一次。”

其实,听障朋友对于这件事,好像都抱着一种愧疚的心情——“不好意思,是我说的不好,让你听不懂;不好意思,是我听不清,害得你重复了这么多遍……”所以,在试着沟通两三次之后,我们就自动放弃了。在这个故事之前,我一直以为换种方式沟通是件很“聪明”的事情,现在交流工具这么多,QQ、短信、微信、邮件,甚至还有专门开发出来方便使用的听障语音软件,就算没有这些“辅助工具”,我们当面聊天听不清,还是可以选择最原始的“笔谈”嘛。可是从吴老师的话深深地意识到,无论我选择了哪种方式,即使达到了良好的沟通效果,但是没有考虑过对方是否愿意接受我这些很“聪明”的办法,也没办法掩饰我时不时暴露出来的“自卑又愧疚”的心。因为这颗心,我一次又一次地将我的同事推回到电脑面前。

亲爱的听障小伙伴们:其实从我们最初建立沟通关系开始,要采取什么样的沟通方式就是两个人的事情了,不管是基于哪种原因,我们都只有提出意见的权利,如果对方诚恳地希望你再听(讲)一次,请不要关上耳朵(闭上嘴巴)!


视障人开民宿,你学不会

杨青风 视障 一加一 / 文

尹先生是我此次参访台湾时认识的一位视障者,目前经营着自己的一家民宿。比较独特的是,他的民宿可以为客人提供“黑暗体验”的服务。所谓“黑暗体验”,是把客人带入一个全黑的环境,然后由尹先生带着客人穿行其间,并在其中完成既定的活动。因为尹先生的这个特别服务,许多年轻人纷纷慕名而来,住进了他的民宿。也是因为这种新鲜的体验,让客人对尹先生这位不太一样的视障者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因此,尹先生便顺势,制作了如何与视障者交流的冰箱贴,还特别安装了方便视障人操作的语音电风扇。这样,客人们住在这间民宿,不仅获得黑暗体验的新鲜刺激,还顺便了解到视障群体的生活状况。

时间一长,尹先生还发现,对他这个特别体验感兴趣的,大都为年轻女性。于是,他把自己的民宿装扮得卡通起来。沙发、床、墙上,满是毛绒卡通玩具。不用说,前来住宿的年轻客人就更多了。

对于尹先生,我是很敬佩的。因为他把视障转换成了一种优势,恰当地用在了自己的事业当中。这样的民宿,也许很多人可以学,也许曾经有人学过,但我没有听说。大概是他们没有尹先生的“视障”,所以学不会吧。

回过头来想,“一加一”作为本土的残障人自组织,或许正是集中了许多尹先生一样的残障人,才有了明显区别于传统助残组织的特点:更多关注残障群体能做什么,并加以发展。而不是不断宣传残障人的不易,客观上弱化这个群体的能力。

分享给朋友: 
称呼* 邮箱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