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论】有人,富了之后

来源:《有人杂志》   作者:一加一   2013.11.08 15:10  浏览1709
摘要:前段时间,联想控股集团董事局主席柳传志发表的“在商言商”观点,以及随即闹得沸沸扬扬的王功权,王瑛退出“正和岛”事件,将中国的企业家,也就是我们传统概念上的“富人”应该在富了之后走向何方的问题,一度推到了台前,成为公众关注和讨论的热点。

前段时间,联想控股集团董事局主席柳传志发表的“在商言商”观点,以及随即闹得沸沸扬扬的王功权,王瑛退出“正和岛”事件,将中国的企业家,也就是我们传统概念上的“富人”应该在富了之后走向何方的问题,一度推到了台前,成为公众关注和讨论的热点。

近些年来,我们看到许多富人走进政协会议,当上人大代表,坐在人民大会堂,开始有了机会发出自己的声音。尽管他们的声音依旧微弱,但我们知道,中国的富人们已经开始走入政治领域,开始努力并正在发挥其作用。富人们是社会的一份子,但不是普通的一份子,他们赚取利益,占有更多社会资源。社会阶层逐渐板结的今天,有人期望他们为社会进步做出更多贡献,而绝非只是唯利是图或者毫无担当的在商言商。尤其目前贫富差距还在不断扩大,不理性的仇富情绪已成为中国社会一种奇怪的,病态的共识。

有人,富了之后,应该如何?这,是个问题。

改革开放三十年,从下海经商浪潮退去到回归体制内的浪潮来袭,我们就像是爬在麦比乌斯圈上不断循环,找不到出路的蚂蚁。这些年,我们看到:

有人,拎着一麻袋一麻袋的现金,从北京、上海、转站到纽约、巴黎,从买车要连车模一起买,到将LV、香奈尔像白菜一样背回国内。有人,富了之后,有没有“扬眉吐气”?

有人,从一无所有到身家过亿,风光一时之后,锒铛入狱。不管曾经他们如何,最后的结果都是在大多数人奇特的快意中销声匿迹。有人,富了之后,只是如此而已。

有人,捐出了全部身家;有人,高调送钱、送车、送房;有人,用自己的影响力,影响着公众,捐出一元又一元;有人,富了之后,做做慈善,玩玩公益。

有人,每年花几万美刀去登山;有人,每年花几十天的时间去穿越沙漠;有人,去了海下;有人,到了南极;有人,富了之后,四处冒险,是无奈,还是找到了生命的真谛。

有人,活跃在公共空间;有人,苦心经营社交媒体;有人,关心技术发展,社会进步;有人,发起活动,关心弱势群体;有人,解析时事,解读法律;有人,富了之后,很有影响力!

有人,富了之后,招来的是嫉恨;有人,富了之后,得到的是争议;有人,富了之后,被人揭了老底;有人,富了之后,和公民社会的发展站到了一起;有人,富了之后,褒贬不一。

为何?

占有更多资源理当承担更多责任的他们,不管愿不愿意,都肩负起了更多人的期待。也许以前,是跟着富起来的期待;但现在,是期待他们推动,实现社会的公平与正义,维护公民的权益。

在这个充满制度性歧视的社会系统里,残障人更是如此。我们期盼群体内有人,富起来,巴不得群体内有人,富起来。但我们不想看到,他们富起来之后,藏起自己的残障,回避自己的残障,急急忙忙和残障这个群体分离。即使为残障人提供就业机会,也要强调成这是一种爱心与善意。

说俗套点,这有点像发财了就不想认自己的穷亲戚,觉得丢脸;说学术点,尽管他们在物质上丰足起来了,但并未接纳自己的残障,做到身份认同。或者说,搬进高档小区雇上一堆秘书,尽量遮盖自己的残障,小心地不去触碰这个“伤疤”的他们,只是从好多生活在贫困中的残障人的“受害者心态”转为了“暴发户”心态,却没有能够对残障文化拥有自信。

其实,当他们以不同的身份、不同的职业进入社会不同的阶层,站在残障群体财富金字塔的顶端,成为本应最有力量与愿望的中产阶级,我们最希望的,是看到他们以残障的身份,对社会公共生活的参与。这如同大家期待看到公民企业家一样,残障是他们无法摆脱也不应该摆脱的标签,他们能够做的,是在公众心目中,赋予残障新的意义。他们可以是,也应该是残障文化的最自信者,是残障文化更新翻新的推动者。

以前的残障,是无能的,是不正常的,是需要被纠正的。这是很多富起来的残障人心中的痛,这也是所有残障人心中的痛。我们努力,就像很多穷小子带着中国梦、美国梦一样努力,但我们努力之后,带来的结果,不应该是我和那帮子残障人不一样,而是我们残障不是大家想的那样。

好吧,富了之后,是应该在商言商,还是修炼本事在商言政,我们不敢妄论。但,已经富起来的残障人,身上肩负着“在残言残的责任,承载着残障人的期望。

有人,富了之后,你真的可以!

分享给朋友: 
称呼* 邮箱   评论*